201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承前启后的十八大,顺利完成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平稳交接,中国大陆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主张和新论述。未来大陆对台政策基本上会呈现出连续性与创新性并存的特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总体将朝向不断深化与逐步突破方向发展。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提出以来的历史成就
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提出以来,截至2012年,对台工作与两岸关系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总结起来,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五方面:
(一)思想方面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迄今已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与政策框架。
其标志是自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发表“四点意见”以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调整了十六大报告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的表述重点,并正式提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工作目标。经过2008年底的胡总书记“六点意见”,到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总体思路,即:“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顺便提一下,关于台湾岛内广泛关注的为什么将“九二共识”首次写入十八大报告,个人以为,“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其给两岸带来要有正视问题、面向未来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的启示。十七大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一系列非凡成就,都建立在“九二共识”这一两岸恢复对话协商的政治基础之上。这么重要的构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如果不写入十八大报告,那才是令人奇怪的事情。
(二)政治方面
确立两岸关系政治基础,两岸的党际交流和两会交流实现制度化和机制化,两岸协商谈判不断取得成果。
1.党际交流方面,国共两党有关方面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成为两党和两岸各界进行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 2.两会交流方面,海协会与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协商,相继签署了18项协议。
(三)经济方面
初步实现了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与制度化,开创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空前紧密与繁荣的局面。
1.正常化方面,由以前的局部间接单向的经济往来,实现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2.制度化方面,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并成立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创办了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和以两岸企业家为主体的紫金山峰会,丰富了两岸经济交流平台。
(四)文化方面
建立和拓宽了两岸文化交流渠道,两岸文化交流正在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方向发展。
1.制度平台方面,2010年两岸在台北共同举办首届“两岸文化论坛”,两岸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均出席论坛并进行了互动。 2.交流渠道方面,创办了海峡两岸文博会、两岸城市艺术节、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一系列的交流品牌。
(五)社会方面
两岸各界大交流蓬勃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态势。
1.制度化平台方面,开创了面向两岸基层民众的海峡论坛,规模空前,领域广泛。 2.人员往来方面,大陆居民赴台团队和个人旅游相继启动,大陆游客迅速成为台湾旅游业第一大客源。
二、两岸关系发展趋势总体展望
未来一段时期的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大陆方面将会沿着十八大提出的“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的总体思路开展对台工作,因此两岸关系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
(一)政治方面,扩大两岸互信与共识基础,形成以“九二共识”为主体的共识群。在两岸展开政治对话和进行政策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两岸政治互信,为争取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创造有利条件。
(二)经济方面,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重点完成ECFA后续协商和相关协议的签署,打造两岸产业整合链条,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自由化进程。
(三)文化方面,讨论商谈签署《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的可行性,明确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方向,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扶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更多文化交易与展示平台。
(四)社会方面,台湾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宽大陆民众赴台限制,共同扩大包括旅游和经商在内的两岸人员交往,同时两岸双方尽快推动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建立和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并放宽媒体互设驻点。
从推进顺序看,两岸既不会放弃“先经后政”的有效经验和路径,也不会拘泥于此,而是会“经中有政、政中有经”,在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同时,文化、社会、政治的合作也将同步推动。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寄希望于两岸人民,对大陆方面来说,尤其要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体察他们的意愿,了解他们的诉求,民意对两岸融合的要求是任何岛内政党都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更长期看,笔者曾经将研究两岸统一的主要思路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下图):第一种是完全同色的圆圈,第二种是黑白各半的圆圈,第三种是太极图。
第一种是一体趋同,两岸统一后制度完全一致,“你就是我”,这种模式包括台湾提出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以及大陆曾经提出的“解放台湾”。第二种是黑白分明,“你是你,我是我”,包括台湾提出的“一国两区”以及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等可看作这种模式。第三种是太极图,阴中有阳,负阴抱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维方式。未来两岸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不断融合,有可能发展出一条崭新的具有两岸特色的国家统一之路。
三、两岸经济关系发展重点
两岸经济关系是两岸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两岸共同利益与命运共同体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未来两岸经济关系将持续深化发展,两岸经济融合也将带动两岸社会、文化的融合,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新的前进动力。发展重点包括:
(一)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内容和方式。1.两岸服务业合作,大陆市场将成为台湾现代服务业的新发展腹地;2.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形成在国际上有强大竞争力的双方相互依赖的完整产业链;3.大陆台商转型升级并成为大陆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两岸贸易投资正常化与自由化。尽快在ECFA框架下完成两岸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商谈,签署相关协议,推动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及劳工开放等多个领域的两岸贸易投资正常化与自由化。在更长期的阶段,两岸贸易应向互免关税目标发展,两岸投资也应尽量取消不必要的政策限制。
(三)两岸产业合作制度化与紧密化。1.完善两岸产业合作的制度化工作架构,在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的牵头下,加强两岸官方及科研机构的推动和咨询功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2.推进试点及推广工作,试点领域不断扩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合作方向;3.持续深化合作模式与内涵,投资、技术、标准、品牌、园区等合作模式都需要探索和拓展。
台湾经济遭遇转型瓶颈,2012年经济表现远低于年初预期。个人认为,未来台湾经济能否具有光明前景仍取决于能否发展和利用两岸经济合作。台湾经济的出路在于把握大陆快速发展的机遇,而不是刻意进行“避免对大陆过度集中”的“分散市场”举措(台湾2012年9月 “经济动能推升方案”中提出)。台湾经济对大陆依赖程度多高合适,取决于两岸经济合作潜力,而不是其它经济体对大陆经济的平均依赖程度。
1949年国民党政权撤台后,前40年台湾经济表现高居“亚洲四小龙”之首,而后20多年台湾经济却在“亚洲四小龙”中垫底。经济反差如此之大有多种原因,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前40年台湾贸易与投资高度依赖美国,而台美之间的经济关系没有什么政策限制,美国是世界经济火车头,台湾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而后20多年台湾贸易与投资转为高度依赖大陆,此时大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两岸经济关系中存在诸多来自台湾方面的政策限制,台湾没有象其它“三小龙”那样最大限度与大陆相互开放,在搭快车方面逐步落伍。为扭转这一不利形势,台湾经济发展的最佳策略是尽快减少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的政策限制,如对大陆人士赴台、陆企入岛投资、台湾高科技企业投资大陆等各方面的限制,打开市场,活水养鱼,相信两岸的企业家与技术人才自然能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充沛的活力。
尽快落实ECFA后续谈判,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向前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台湾经济摆脱困境,提升动能,为台湾未来参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进程提供途径,还在客观上助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在各领域的融合创造积极条件。(本文作者朱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经济学博士)本网独家稿件,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资讯中心联系(010-83998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