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银行同样的境遇,保险公司也正行驶在融资“输血”的高速公路上。
据记者粗略统计,整个2011年,保监会共批准66家保险公司近900亿元的增资计划,及15家公司发行不超过600.5亿元次级债的募集计划,融资规模相较2010年翻了不止一倍。
险企融资潮起,是饥渴症还是为发展?表面上看,此轮融资潮起,源起2011年股市萎靡下大量投资浮亏对保险公司资本的消耗。但之所以被股市牵着鼻子走,本质原因却是保险公司近年来过度依赖“利差”这一盈利模式所带来的后遗症。
急赶增资末班车
2011年财报的最后一个月,保险公司一边忙着冲刺保费业绩,一边忙着找钱补充资本。
仅去年12月单月,就有13家中外资保险公司被获准增加资本金。这13家公司中,有为了来年发展业务而增资的,更多的则是为了赶上2011年最后一趟增资末班车,以跨过偿付能力充足率的监管“红线”。
保监会目前对正常类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底线是150%。业务发展过快和股市下跌太猛,是加速资本消耗的两大“杀手”。尤其是2011年,股债双杀令多数保险公司在权益类投资上栽了跟斗,2011年保险投资年化收益率仅为3.6%,其中股票浮亏进一步加重。
一些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甚至较2011年初下降60个百分点以上。在急赶增资末班车后,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从2011年初的7家减少至目前的5家,不达标公司的风险状况逐步改善。
但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下,2012年保险业面临的挑战并不比2011年少。如果股市、债市没有反弹的起色,保险业依旧面临偿付能力下降、投资收益下行、经营效益下挫的压力。
首当其冲的是保险巨头的融资饥渴。中国人寿及人保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近监管红线,“输血”成了今年摆在这两巨头面前的头等大事。尤其是人保财险,按照中信建投的测算,2012年人保财险上市势在必行,因为其次级债总规模已经超出净资产的50%。
依赖利差的后遗症
保险公司的业绩表现之所以被股市牵着鼻子走,其中一大原因便是“越走越偏”的业务结构。
这几年,绝大多数寿险公司都主打5年期储蓄替代型产品,主要通过银行渠道销售。这类产品保障成分低,期限短,不仅有悖于监管提倡的“保险产品回归保障”的基调,而且产品的需求受利率及渠道积极性影响较大。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基于这种产品结构,导致了大多数寿险公司过度依赖于“资产管理型”的盈利模式,即: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在这种盈利模式下,一旦资本市场不理想,保险公司当期的盈利能力将大大下降。
国际上可参考的经验告诉我们,保险公司若想改变被股市牵着鼻子走的现状,就需要在利润结构上转型。为业内人士所熟知的是,保险公司的利润应由费差、利差和死差三部分构成。尤其是死差,因为不受宏观调控和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最能体现经营者的能力,所以应该成为保险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据上海证券报 黄蕾 卢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