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媒体披露,意大利政府希望中国购买意大利国债并投资其战略行业公司,帮助该国走出金融危机。尽管这一消息最终没有得到意大利官方认可,但是对于中国而言,却的确应该未雨绸缪地思考战略性援助欧洲的相关问题了。
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已开始严重伤害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型经济体,共同参与应对危机有一定必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从之前历次外部经济体援助金融危机的经验观察,经济体间的援助绝不意味着单方面付出,最终结果往往能够实现共赢。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如何把握好资金援助方自己的利益与诉求。
欧债危机源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但是实际的市场影响力却比次贷危机还要严峻。至少次贷危机不会导致美国经济彻底崩盘,也不可能导致美元被彻底抛弃。而欧洲则不同,虽然整个欧洲依然能够屹立不倒,但是类似希腊等欧洲中小经济体未必能够渡过难关。12日,希腊1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588个基点,达到历史新高103.84%,其5年期主权信用违约掉期费率也急升至3950基点,同样创下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希腊在未来五年时间里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大幅上升至98%。同样,意大利也即将迎来还债高峰期,如果没有外界援手,出现债务违约的概率也非常大。
事实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与海外市场的联系早已经是密不可分。正因此,欧债危机剧烈波动直接抑制了中国A股市场的表现,而中国对欧商品出口也持续处于疲弱态势之中。如果希腊、意大利等经济体出现债务违约,必然会进一步打击整体投资信心,伤害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中国在全球经济恶化过程中显然不仅无法受益,反而会同样受到巨大冲击和损失。与之相反,如果凭借中国庞大的规模外汇储备资金,对一些债务困境中的经济体施以援手,则有可能阻止债务危机蔓延的链条,通过重树市场信心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是各经济体共赢的结果。
当然,汲取之前两次全球危机援助的经验与教训,中国需要在施以援手的同时,兼顾自身经济利益。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两次危机援助,一是二战之后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即欧洲复兴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二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导的对亚洲经济体的援助。这两次危机援助行为的经验表明,援助方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付出,而是在援助的同时提出自身利益和政策诉求,并以此为实施援助的基本前提。比如马歇尔计划,规定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等等。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要求受援经济体实施紧缩经济政策、整顿并开放金融市场、实施贸易自由化、规范企业监管框架等。
中国对欧实施经济援助完全应该,也必须以自身利益保障为前提,因为这并不是一次“学雷锋”式的灾害救援,而是以经济规则为前提的利益共赢。从历史上两次援助的反馈经验看,援助方直接干预受援方经济政策往往会引发政治和公众的反感,但他们对以世贸组织原则为框架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则并无疑义。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尽快拟议对欧洲债务危机援助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在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或者投资资金援助的同时,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以规范财政货币政策和债务偿还次序保障中国援助资金的基本安全;二是要求欧洲经济体开放市场准入,特别是优先采购中国商品、开放对华技术输出政策、开放中资对欧战略企业产业投资等等。
只要这两个基本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中国外储援欧之旅就能够保证各方经济利益,是一个必须要实施的双赢战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