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北三省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为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最显著、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不仅彻底甩掉了“高风险”金融区域的帽子,而且成为金融机构的新宠,形成了新时期资本“闯关东”的热潮。
甩掉“高风险区”帽子 资金洼地效应初显
今年以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将在两年内向沈阳提供500亿元贷款,将在一年内向黑龙江省投放400亿元、480亿元不等的贷款。3月,沈阳东药集团等12家企业还与辽宁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了1000多亿元的银团贷款协议。银行资金的快速大量注入,证明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资金洼地效应初显。
数据显示,2006年-2008年,东北地区贷款增速逐年加快,分别达到11.4%、11.8%和18.2%。2008年,在全国经济出现下滑趋势的大背景下,东北三省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3549亿元,新增贷款额和贷款增速均创历史新高,而且贷款增速第一次超过了全国增速,也第一次超过地区GDP增速。今年前十个月,东北三省贷款增速依然可观。历史遗留金融风险基本得到化解。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总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到2008年末,东北三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最高峰时期减少了30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30个百分点以上。许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降至5%以下,达到或接近全国水平。逐步形成了良性的银、政、企关系。地方政府对金融的直接行政干预明显减少,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企业也越来越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逃废银行债的行为基本得到遏制。
东北地区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力提升。目前,已有25家外资银行进驻辽宁,总数在全国排名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东;十余家海内外知名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到哈尔滨设立分行、办事处或营业网点。多数中资银行改变了以往针对东北地区“增存限贷”政策。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三年增速保持在4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沈阳市利用外资总量和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