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10月,人民币走出了一波强烈的升值行情。上个周末,人民币对美元更是收在6.2417元的历史新高,较中间价已达到1%的日间波幅区间上限。
我们看到,市场对于此轮人民币汇率走高有着多重解读: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在于QE3推出之后,由于美元的信用贬值预期,导致人民币贬值预期被扭转。此外,亦有人从进出口贸易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决策层希望将目前外汇资产释放出来,通过人民币升值预期引导居民结汇。还有,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重申当选后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言论也成为货币当局不得不考量的因素等等。当然,更为功利的解释则认为,如果汇率持续此前的贬值,将会让资本流出加速——资本外逃的损失明显要高于鼓励出口所带来的收益,等等。
如此五花八门的解释听上去都有一定道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心中的疑问。
有两个核心问题:人民币是否会持续升值?因为据称有大量热钱正汹涌奔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其次,汇率形成机制是更市场化了还是相反?
的确,从市场表现来看,人民币今年的行情走势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半年前人们还在谈论人民币贬值的话题,而自7月中下旬至今,人民币即期汇率却逐渐实现从“跌停”到接近“涨停”的逆转。自7月底开始至今,人民币的累计涨幅已约2.4%。
不过,在我们看来,行情逆转有其内在的强大逻辑。首先,它表明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此外,尽管人民币出现连续升值,但并未偏离出均衡水平,未来持续升值的可能性非常之小。
首先,让我们解释什么叫市场作用在加大。目前而言,最重要的市场表现就是弹性的增强。今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撰文表示,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从外汇市场的真实走势来看,双向浮动的弹性正是沿着这个市场改革思路前行。
我们知道,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采取了一定管控下的小步升值,这主要担心短期快速升值会提高出口企业的成本,影响出口;另一方面会吸引大量国际投机资金流入,造成股市和楼市巨大泡沫,损害实体经济。然而,随着中国进一步均衡贸易结构战略的出台,外汇占款迅速减少,从而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问题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的战略意图在决策层得到了明显强化,我们看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准上的基本稳定。
也就是说,尽管有短期内热钱的扰动,但双向浮动弹性的增加势必减弱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程度。这是其一。
此外,从均衡角度来说,任何单边的走势都难以持续。以此轮升值为例,其不可持续性更在预期之中。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中国货币被动增发,流动性过剩既增加了通胀压力,又助长了资产泡沫。人民币升值也使出口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国际竞争力下降。那么,在经济转型与经济下行重叠的重要当口,升值势必造成雪上加霜,因此,并不存在继续升值的政策逻辑。另外,无论是美元指数的真实走势还是目前国内经济的基本面,也都不支持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因此回归双向波动通道中必是题中应有之义。
事实上,人民币走势短期内变得不可琢磨并非坏事,那只能说明市场力量在变大。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让市场在在货币汇率形成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始终是降低一国社会综合成本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