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皓:资金缘何难流入实体经济

2012-08-03 11:14     来源:每经网     编辑:范乐

  经济增速下行时,隐藏的潜在矛盾或问题往往会逐渐浮出水面。浙江“担保圈危机”正愈演愈烈,从去年温州部分民营老板跑路,到本次“担保圈危机”爆发,导火索均指向一个问题——民间借贷,尤其是高利借贷以及非法集资等行为埋下的隐患。

  尽管,从企业角度看,问题来自于“银行催贷、抽贷”,但实际上,这并非“危机”发生的全部,只是加重危机的一个因素而已。可以说,这场“担保圈危机”的风险尚在暴露过程中,对金融机构来说,意味着一场考验才刚刚开始。一方面,本次“危机”暴露了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审核不严、风险把控有漏洞等,拷问着银行追求放贷规模的经营模式,这无疑对当前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银行业,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同时也暴露出非法集资、高利贷等领域风险已向银行体系传递。从未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从企业融资机制改革入手,拓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方式,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防范金融风险发生。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造就了巨额社会财富和资本积累。然而,中国的实体经济却因为得不到资本的输血而频现危机,温州企业老板“跑路潮”、高利贷频现等一系列民间借贷事件,拷问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还处于比较封闭、政府垄断管制的阶段,这种金融体制已严重影响到资本配置、资源配置、货币的正常流动等各个方面,并积聚了巨大金融风险。银行机构高存贷率对资金的钳制,对中国资金的定价产生了误导,导致了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过高,高利贷频现,导致了实业空心化,资产泡沫化。这种金融体制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阻碍了实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金融领域已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解除中国金融抑制最关键的不是价格因素,而是数量上的因素。应在老百姓的储蓄和企业的贷款之间架起桥梁,而不是制造鸿沟。首先是打破商业银行的垄断,开放民间融资渠道,然后让民间资本可以入股商业银行,也能可以进入信托、融资租赁、成立信贷公司等等,让其他们可以绕过商业银行把资金和供求打开。同时,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至市场化水平,把闲置的资源从央行的账户上释放出去。

  此外,房价的巨大泡沫浪费了中国大量财力和资源。物价上涨皆由房价上涨引起,抽空了实体的资金,掏走了人民的储蓄,使企业运营成本上升。

  为促进公平和稳定,政府调控不能松,应该乘胜追击,采取更有效的房产税政策,让空置的房产交重税,尽快让房价降下来。房价下降一半以上,才有新的购买者入市,房地产僵局才能打破;房地产从业者才能彻底理性看待房地产市场的去暴利化趋势;社会资金才能逐步转向实业;才能弥合被房价撕裂的社会;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股市改革与经济转型也需并进,以服务实体经济。股市应该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进行改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随着经济增长逐步稳定下来,市场会逐渐改善这种预期,到时股市自然会慢慢企稳走好。

  中国股市正在从原来非市场化的扭曲状态快速向市场化接轨,在任何改革和与市场化接轨的过程中都会付出代价。目前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低位,之所以“跌跌不休”,并不是完全因为股市的资金供求关系不平衡造成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市场参与者对经济转型期不确定性的担忧。目前,拯救中国经济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一个大的调整方向,在此背景之下,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一个客观现实,股市也会随着经济增长的预期调整,从中寻找均衡点。

  21年来,中国证券证劵市场投资者为上市企业提了10万亿以上的资金,但回报却是血本无归,这个市股市场不仅成了“圈钱市”,还成了“强盗市”。要矫正上市公司的投机圈钱行为,改革目前的证券市场制度,只有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才能实现企业良性发展和竞争,才能用丰富资源支撑民族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质量的飞跃;只有股市转型成为投资市,才能培育出有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只有中国各行业的上市公司都能培养出国际上的大品牌,中国经济才能突破发展瓶颈。

  如果说,生产能力惊人增长的制造业成就了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则未来中国要推动产业创新升级,除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外,更应该有一个高效配置资源的金融市场。未来,中国要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寻找一种均衡,这种均衡既要利于发挥金融市场的活力,又要利于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这需要我们对全局有着清晰的把握,更需要有金融改革和创新的勇气与魄力。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