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皓:“暴雨”或将带来新的经济投资点

2012-07-23 13: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范乐

  北京此次强暴雨灾害,并不亚于去年。其实,北京城区严重积水现象是由来已久,去年就曾发生类似的问题,只是去年称“10年来最大”和“局地降水量百年一遇”,而今年是“61年来最大”。

  一、北京“暴雨灾”祸根何在

  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通病“重地上轻地下”

  城市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是同等重要的事,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更重要的。但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一关系却被颠倒了过来。地上建设是“表面文章”,摸得着看得见,地下建设费时费力,难成政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折射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现今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内涝严重。不可否认,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通病就是“重地上轻地下”,地面上的高楼大厦是看得见的面子,隐藏在漂亮的高楼大厦下面的是城市脆弱的排涝系统。中国城市,上半身基本上很靓,下半身基本上很烂;每一场大雨都是城市良心的审查员。

  2.城市无节制扩张的后遗症

  实际上,北京下水系统排水不畅,或排水不力,只是造成城区内涝的一个方面,而且绝非造成此次“暴雨灾”的主要原因。根源在于城市无节制扩张所带来的后遗症。北京市区在近几十年中“摊大饼式”地无节制扩张,把本该蓄水的池塘、湖泊等湿地给弄没了;地面的硬化,让本为沙土地的北京地面,失去了吸收雨水的功能,这些本该就地消化的雨水,也就只能通过城市排水系统向城外排泄了。就排水方面看,城市建设一方面填平了若干河道,使城内排水压力增大,导致下水道再好水也无法及时将积水排出城外。另一方面北京城外的大型河道两旁,又聚集了众多高尔夫球场,这些高尔夫球场,对排洪不可能不产生负面影响。

  二、根除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浮躁病

  造成城市内涝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规划实施进行得太快,规划各个层级之间缺少衔接。规划的每个阶段只关注自己的事,不去顾及上下游环节。一些城市不顾本身特征,照搬照抄大城市环路特征,大量土方填埋架起路基,凌驾城市之上,没有留出城市绿地廊道,这本身就阻碍了城市的地表径流和生物迁徙。

  虽然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速度极快,区区30多年的功夫,建筑物越造越多,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片面追求建立在速度上的效率也产生了诸多的后遗症:很多城市盲目扩张,贪大求宽,布局不够合理;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做表面文章,粗制滥造,缺乏充分的科学的论证,不仅设计理念不科学不合理,材质的使用寿命也很短,关键的时刻成为城市防灾救灾的短板,甚至沦为城市灾害的重要因素。

  我国追求速度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必将在以后的各种后遗症、慢性病、顽疾中慢慢予以冲抵,甚至产生负效益,因此一定要根除管理和城建部门贪多求快,好大喜功的浮躁病。

  三、根本解决排水管道建设缺乏资金问题

  1.市政公用设施欠账现状

  城市地下系统建设是公益性质的,不像地上的房地产开发可以盈利,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地下建设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都不够。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存在新老公用设施的兼容问题,还涉及城区改造的其他内容和项目,资金量超出一般想象;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不愿意也无力在这方面投资。这样一来,市政公用设施上的欠账越积越多,已非一两年能够弥补。

  2.加大公用设施投资力度是根本办法

  解决排水问题面临资金短缺困境已久,但着眼长远,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公用设施建设是根本之策。如果要大动,投资大,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从经济角度衡量的投入产出比低;而不大动只是小动,又难免治标不治本,投入了人力物力,但局面难以根本改观。

  所以各方面力量应该融合起来解决资金难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投三分之一,然后通过社会投资和发地方债来弥补缺口,用投资来拉动城市设施完善和建设。投资再多,不会比挖地铁投资更多。与其不断投入、小打小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问题还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愈加突出,不如下定决心,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时间,实施根本完善。从短期看,虽然难以见到经济效益,但这却是一项使城市良性运行、造福市民、功在千秋的长远大计。

  这次暴雨灾害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规划缺乏对地下排水系统的长远规划。这种规划思维不转变,以后的水淹京城,历史罕见就有可能更加频繁地光顾我们的赖以生存的城市,建设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型的新型城市排水系统已迫在眉睫。

  四.暴雨带来新的经济投资点

  中国的经济一直是依赖投资拉动,过去30年中国经济是依赖城市化的投资拉动经济的高增长;而目前中国经没有了投资的方向,经济面临通缩的危险.中国经济必须找到新的投资点,城市的升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新的投资点,中国的各个城市基础设施都很差,主要是地下的基础设施落后,未来几年中国各地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地下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推动城市的升级。资金来源通以通过房产空置税﹑捐款﹑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债﹑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的盈利﹑企业基础上投资命名等,再招集金融专家运用金融创新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的问题;用地下基础设施投资形成新的投资点,将社会大量游资引入正途,即形成了新的投资点,又解决了城市长期经营和发展的问题。

  作者简介

  宏皓:原名章强。著名金融学者﹑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社科院金融博士,并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中国经济网、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担任特约嘉宾。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