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觊觎欧洲胜算几何?

2012-09-28 13:0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编辑:王伟

  建行若真收购欧洲银行,实为硬碰硬的攻坚战。国内金融机构要想直接收购欧洲银行,无论在金融管理机制、当地员工待遇、法律、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风险;走出去,是否水土不服,凡此种种我们不能不防。大胆地迈出这一步,迈好这一步,是银行家需要潜心研究的新课题。

  "中国建行计划收购欧洲银行!这是中资银行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交易。"9月下旬以来,人们意外地听到境外媒体传出一向低调行事的建行高调一呼,令满座皆惊,让同行刮目相望。但随即国内媒体又传出建行新闻发言人否认此事。一时间,众说纷纭,此事变得扑朔迷离。众所周知,中国建设银行虽在资产规模上号称中国第二大银行,但与同为"四大"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前些年如火如荼的海外并购相比,在国际化道路上一直以来显得低调得多。难道,建行收购一事实为空穴来风?如果确有其事,利弊如何权衡?

  壮举善举却遭否?

  "建行选择当前时机收购欧洲银行,如果收购成功,在价格上肯定是非常划算的!"近日,多位建行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异口同声地表达了的乐观,他们认为,当前整个欧洲遭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多家欧洲银行因"差钱"而挂牌出售自己,要价肯定不会太高。"建行快出手吧!"他们说。

  令以上建行人士如此欢欣鼓舞的,是几则外电报道。据英国《金融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外媒日前报道,中国建设银行计划进行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海外银行收购,资金规模最高可达158亿美元,成为史上中资银行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交易。建行上一次海外收购,是于2009年斥资48.6亿元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的美国国际信贷全部股权。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介绍,建行目前正在物色合适的收购对象,可能整体收购一家银行,或购入一家较大银行至少30%-50%股份。他没有明确表示具体收购哪一家,但希望今年内能够完成一笔并购,并指出英国、德国或法国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一位建行人士分析道:建行此举可谓"壮举",因为在收购的资金规模上已超过国家开发银行对英国巴克莱银行的收购,在国内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案当中首屈一指。同时,建行对欧洲银行的收购,是在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流动性稀缺的情况下进行的,是"雪中送炭"一般的善举和多赢之举。

  而英国《金融时报》甚至连并购完成后新银行的名称都想好了:"建设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onstruction)、"中国商业银行"(China Commerz Bank),这两个名字都挺有特色。取哪个名字,关键在于,中国建设银行将选择哪家欧洲银行作为其收购目标。该报认为,这笔资金将足以买下欧洲许多银行资产,包括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的全部资产,或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Scotland)在英国的逾半数资产--这两项资产可能是最好的收购目标。

  "那么,建行还在等什么?"《金融时报》如是说,语气中透着期盼。

  然而,据《新京报》报道,建行新闻发言人随后否认了此事,称"这是不实报道,目前建行还没有具体的收购计划、对象和金额。"该发言人进一步表示,建行还是有海外并购的想法,但是,并购是边走边看的事情,因为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宏观的和微观的因素等,还包括金融机构的运营环境、客户群以及它与收购方是什么关系,能否形成联动等等。目前,建行还没有这项计划。

  被指"忽悠",实则担心被"忽悠"

  在一些欧洲银行界人士眼里,建行前后的不一致简直是在"忽悠"。某欧洲银行北京分行人士甚至抱怨"建行靠不住!"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却不赞同这种观点,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建行早晚会跨出这一步,这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是很好的尝试。另有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危机让中国的银行跃居全球最大银行之列,"走出去"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大势所趋。在仍然快速增长的

  国内经济的推动下,中国银行业继续扩张,而西方的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和监管成本与日俱增而一直削减规模。照这样看,中国的银行也差不多到了该在西方世界占据应有位置的时候。

  既然中国银行业进行海外扩张的总体趋势如此乐观,那么为何建行还要遮遮掩掩呢?这让包括上述建行人士在内的许多业内人士感到困惑。但董登新对建行的谨慎表示理解,他说:"虽然建行有能力出资千亿元收购,但从目前内外形势来看,海外并购还得谨慎出招。"事实上,许多已经完成的交易是灾难性的--平安保险公司成为富通破产的受害者;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对巴克莱银行的投资遭受了损失。

  "欧洲的银行其实有很多要重组的,但是中国的金融机构不敢去收购,因为那里宏观经济、政策、法律、环境更加不确定,更难预期。"从事投行业务的加通贝祥投资公司一位资深副总裁对本报记者表示。据悉,早在去年底,就有银行界人士预测欧洲在未来14个月将发生银行体系的崩溃和银行倒闭潮。如今,虽未见欧洲银行倒闭潮,但由于欧洲银行体系的杠杆率奇高而带来的风险则不得不防。

  据了解,欧洲银行体系的杠杆率达到25,约为美国银行业的两倍,接近雷曼兄弟倒闭时候的杠杆率30,意味着一旦资产价格下降4%,所有资本都会被赔进去。另外,金融衍生品过多也使得风险在交易过程当中传播速度过快而处于不可控状态。

  人们无法忘记,2007年英国巴克莱银行发生巨亏,作为中国国有政策性银行的国家开发银行也当了"垫背"。7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买进英国最大商业银行之一巴克莱银行价值约30亿英镑的股份,成为巴克莱最大的股东之一。然而,仅仅时隔四个月,11月份,巴克莱银行交易员在进行巨额交易失利,出现严重亏损之后该交易员宣告失踪。在这场空前的损失中,国开行投资巴克莱浮亏大半。和国开行入股时的股价7.2英镑相比,巴克莱发生巨亏时的股价暴跌至3.3英镑左右。加之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累计信贷损失,巴克莱银行损失超过50亿美元。国开行持有2亿股,每股亏4英镑,亏损总额达8亿英镑,相当于120亿元。国开行被扣上了"傻子加败家子"的帽子。

  悲剧的发生似乎偶然,但偶然之中也似有必然之虞。再往前回顾则有1995年的巴林银行倒闭成为悲剧的开始。那是历史显赫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并是它的长期客户。然而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尼克·李森的一些列违反风险控制条例的操作却导致了该行最终倒闭。作为主要责任者的尼克·李森逃之夭夭。

  ……

  凡此种种,中国人不得不防。上述加通贝祥投资公司资深副总裁对本报记者表达了她的观点:对待在海外金融并购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的金融机构要十分当心。一般而言,国外老牌商业银行的内控是十分严格的,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没有疏漏,而且一旦发生疏漏,由于国外银行的金融衍生工具相当发达,其风险连带产生的损失防不胜防。我国也发生过支行行长携款外逃事件,但其风险是可控的,因为我国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并不发达。

  而更加令人不放心的,就是并购之后实际控制权的问题。一位金融分析人士表示,欧洲保护主义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一大障碍,"财务投资较容易,但如果要有控制权就较困难。"另有国外金融分析员指出,建行一向对海外收购保守,经验不多,如果斥巨额"走出去",恐怕市场不抱乐观态度。海外银行的息差远低于国内,收购或能提高收入,但亦会牺牲息差和股本回报率,同时国内银行也没有足够专业人才去管理海外银行的营运。(孙永剑)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