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中国缘何在金融危机中继续成为外商投资沃土

2009-11-13 08:45     来源:新华网     编辑:肖燕

  美国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简称纽交所)首席执行官邓肯·尼德劳尔近日来沪访问。他几乎没有提“金融危机”这个一年来的热词,而是反复讲“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因为这是纽交所急欲跳进的一眼“温泉”。

  “近一年来,我们比以往更加关注中国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而酝酿中的国际板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纽交所不仅想在上海挂牌上市,而且希望成为众多外国公司来上海上市的咨询顾问。” 邓肯·尼德劳尔说。

  对于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的前景,邓肯·尼德劳尔认为“会取得成功”:在良好的宏观经济层面支撑下,中国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能力很强”,国际板的交易一定会很红火。

  与之相若,著名网络和通信设备供应商美国思科公司,近日“突然”决定投入上千万美元,在上海世博园区建设展示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企业馆,重点展示未来10年的“智能+互联生活”,以此抓住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的中国市场。

  “我想这是一个双赢的决定。思科建设企业馆符合自身的中国市场战略需要,同时对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演绎也非常有帮助,更加显示出世博会在金融危机中凝聚信心的作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负责企业馆等片区管理的陈超告诉新华社记者。

  实际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海啸”面前,国际投资者普遍收缩或暂停了对外投资,对中国市场也不例外。以上海为例,今年以来,吸引合同外资与去年同期相比持续下降,截至第三季度,全市吸收合同外资同比下降23.4%。

  由于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加之上海主动以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为外资开拓了新的空间。自7月份以来,上海吸收合同外资已连续3个月环比增长,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吸收外资涨幅明显,前三个季度,上海吸收合同外资的78.8%来自第三产业,服务产业为主的吸收外资格局进一步巩固。

  据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统计,1-9月,上海新批第三产业项目2019个,合同利用外资77.5亿美元,扣除房地产业因素,同比仅下降8.9%,新批投资性公司、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共计52家;相比起来,制造业新批项目仅250多个,合同吸收外资19.57亿美元,同比剧降34.6%。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吸收外资实现了“二产不亮三产亮”。

  近日,排名世界第五的工业气体供应商日本大阳日酸株式会社在上海新开了一家医疗气体公司。粗看这是一家制造企业,但其着眼的是中国潜力巨大的以个人用氧为重点的家庭医疗气体市场,是一家二、三产业结合的新型外资企业。

  大阳日酸株式会社社长松枝宽佑告诉新华社记者,国际金融危机让大阳日酸的海外投资更加小心谨慎。“但看到危机中的中国市场依然活力旺盛,而且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家用医疗气体市场,大阳日酸决定加快对华投资,尤其服务业新领域。”

  中国美国商会两个月前发布的《2009年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是中国缘何在金融危机中继续成为外商投资沃土的另一“注脚”。这一报告显示,受访的400多家美资公司在2008年总体营业情况较好,74%实现了盈利,91%选择继续扩大在华业务规模,只有2%取消了在华投资项目。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