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关切,不考虑个人得失和辛苦,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记者:在整个办博过程中,有一点我们感受特别强烈,那就是一种精神,这恐怕是世博会留给我们一笔最大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吧?
俞正声:世博会办得成功,可以总结出很多。我以前强调要实事求是,要正视问题。我也讲过,世博成功要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靠党员以及基层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办博“成功、精彩、难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要有两条:尊重群众的意愿、回应群众的关切。比如说大客流的时候,那一天100万人,有人建议,停止入园嘛。我说这不行,世博参观很重要的一条叫做“尊重群众的意愿”。群众不想来的时候,不能勉强他来,群众想来的时候不能把他拒之门外。规则里没有这条,说非指定日到了多少人就不让进了。没有这条规则,政府就要遵守,你只能靠不断发布信息,提出建议,让群众自己做出选择。这就是尊重群众的意愿。在客流少的时候,不能为了追求客流而去组织群众看,你组织群众看的结果是骂声不断。同样,群众想来把他们拒之门外,也是要出事的,要尊重群众的意愿。
还有就是注意群众的关切,或者说回应群众的关切。参观过程当中,他有什么需要,有什么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回应,所以我们不断改进办博过程当中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讲办博的精神,讲世博后要怎么样发扬世博的一些好的东西,我看还是刚才讲的这几条:第一条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发挥好党员的模范作用,要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第二条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第三条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有的同志可能觉得,你讲的都是官话。他没有这种亲身经历,就觉得它是官话。而这些东西,是我们经过多少人的实践,从正反几个方面得出的经验,我们世博的经验只不过再一次印证了它们。我们世博之所以能办好,就是要坚持这三条。世博的实践证明,我们这三条是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认认真真地做好的。
办博精神,现在还在总结。比较贴切的,还是我们办博人员强调的“两个服务”,为参观者服务,为参展者服务。真正全心全意地服务,工作就会不断得到改善。
什么叫全心全意服务呢?就是不要考虑个人得失和辛苦,一考虑个人得失就没有全心全意了。什么叫做个人得失呢?个人的名声啊。比如说参观数量的多少,总考虑这个,要出问题的,也会妨碍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还有报纸批评的多少,你整天想这个,你就会努力去掩盖问题,不去正视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的辛苦程度。有时候很辛苦,但是这个问题摆在那儿,就是还要拼命,你累也要上。日本馆原来的排队区不行,大客流撑不了。9月份之后,在博成路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排队区。我知道他们很累,累也不行,累也要把排队区搞出来。万一出现大客流呢?后来果然出现了大客流。这就是全心全意地为参观者服务、为参展方服务。我们如果不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脑子里总是想自己的成绩,自己的辛苦,自己的得失,我们城市工作就做不好。如果我们全心全意地为市民服务,我们解决不了的困难,我们告诉群众,我相信绝大多数群众会谅解的。所以,回到了我们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回到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
你要讲办博精神,恐怕最重要还是这一条,宗旨意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我想最终是这个。
记者:在世博之后,这种精气神如何让它很好地延续下去呢?
俞正声:这种精神面貌,有一些本来就是我们上海的群众具有的良好素质,在世博期间反映出来了。你给他一个机会,他表现出来了。有一些是在世博期间,在实践中不断磨合、不断锻炼、不断提高的结果。把它保持下去,首先还是干部队伍要保持世博期间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努力做事,不去在乎个人得失,为了国家的发展、上海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利益,尽自己的所能去做事。
对于上海的干部来说,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勇于挑担子,勇于破除一些旧的东西,勇于在创新中寻找新的机会。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创新。黄菊同志、匡迪同志,他们能够去想做这个事情,就是一个不简单的事,要做这个事情很难。世博当中很多事情也在不断地改,改的本身就是一种变革,过去想好的东西不符合实际就要去改。我想,上海今后的工作要发扬办博精神,还是要提倡这种创新的精神,提倡实干的精神。这样我们在未来面对发展的困难和社会前进的困难时,会取得更好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