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

时间:2009-04-16 08:18   来源:甘肃日报

  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改革开放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前提。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30年前,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文化大革命”以及过去“左”的错误倾向,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我们党自始至终注重以多种视角,从多个侧面,不断总结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的和新鲜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由大幅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引发了从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变革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的连锁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实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深刻变化,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实践的需要程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是由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的。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方面,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得出新结论,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另一方面,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直接动力、原动力,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使马克思主义更有针对性、更具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赋予了时代精神。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国际环境对我们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自觉地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并以其求真态度,宽广眼界,对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国际的发展大势做了科学判断,准确掌握当代世界基本动向和诸多领域现代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发展。解决了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变化而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在全球浪潮中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怎样才能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使党永葆生机活力而立于不败之地的重大问题。历史雄辩地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对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科学应对,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丰富发展的时代折射。

  改革开放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丰富了民族形式。鲜明的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不断地赋予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内容和形式,使之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征。比如,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具有中国特色;通过转变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具有中国特色;通过“一国两制”的实践,实现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使马克思主义的政权建设和国家统一理论具有中国特色;通过实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具有中国特色,而这一切都使得马克思主义充满着中国个性、中国色彩。

  总之,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30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创新的30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康民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