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辉煌50年纪实:八桂科技抒写辉煌历史

时间:2008-12-05 12:50   来源:中广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思想指引下,广西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工作方针,先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桂、人才强桂”、“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等重大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决定、规划、政策、法规,组织实施了“星火计划”、“创新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以建立高新区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建立部区工作会商制度,连续17年举办广西科技活动周。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五十年来,广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区专业技术人员从自治区成立初期的3万多人增加到2007年的98万人,增长了30多倍;科技经费大幅度增加;全区专利申请总量累计达到32278件,专利授权总量累计达17758件;1985~2007年,3153项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奖,7项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十五”期末达到了41.6%。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发展。五十年来,引进、培育了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了大批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0%,森林覆盖率达52.71%,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广西先后组织实施了“千万亩粮食大面积增产综合技术开发”、“科技兴牧133工程”、“科技兴糖2165工程”、“158科技扶贫工程”、“千万亩稻田节水工程”、“百万牛品改工程”、“百万桑蚕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与专项,突破了一批区域特色农业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极大地促进了广西农业科技的发展。水稻育种,60年代育成广选3号等良种,使广西水稻单产突破500公斤大关;70年代培育出我国第一批杂交水稻组合;90年代育成桂99系列等一批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水稻平均亩产从1958年的120.5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385公斤,增长了1.9倍,抛秧技术、免耕技术、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单交种系列、南校系列、墨白玉米系列和玉美头系列等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使广西玉米大幅增产,玉米平均亩产从1958年的65.5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277.5公斤,增长了3.23倍,并实现了由高产向优质高蛋白方向突破。攻克了甘蔗良种繁育技术难关,培育出“桂糖11号”、“桂糖17号”和“桂糖22号”等一批高产高糖的优良品种,促进甘蔗平均亩产从1958年的1.94吨提高到2007年的5.10吨,增长了1.6倍,为支撑广西蔗糖支柱产业做出了贡献。木薯平均亩产从83.1公斤提高到452.5公斤,增长了4.4倍。“两广二号”、“桂蚕1号”和“桂桑优62”等桑蚕优良品种的育成,大幅度提高了广西蚕桑产量,目前亩桑产茧量达到102.8公斤,比1958年增长了3倍。培育成功的广西三号无籽西瓜,在国内近20个省区及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推广,是国内无籽西瓜推广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品种。畜牧禽、水产良种繁殖和推广也取得大量科技成果。广西黄牛、水牛繁殖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研究成功了世界上最早最大批量试管牛和世界首例经分离XY精子性别控制后的雌性水牛双犊、世界首例亚种间克隆水牛和世界首例冷冻胚胎克隆水牛等重大成果。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奥尼罗非鱼、彩色珍珠等繁育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养殖。全区肉类产量从1979年的37.4万吨提高到2007年329万吨,增长了7.8倍。

  科技创新提升了工业水平。五十年来,广西逐步建立了一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平台,依靠科技进步,形成了电力、化学、医药、轻工、冶金、机械、制糖、汽车、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具有广西特色的工业体系。科技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了“产品更新换代计划”,“科技兴企”、“科技兴糖”等工程均取得良好效果,在汽车、制糖、机械、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先后研制成功中型轮式拖拉机、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在制糖企业实施科技兴糖“2165”工程和推广“六项技术”,不断突破技术难关,压榨抽出率、煮糖收回率、糖分总收回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领先国内,居世界先进水平,支撑了制糖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广西木薯研究中心,对木薯深加工开展了系列研究,研制成功了变性淀粉、甘露醇、山梨醇、高纯果糖、低聚麦芽糖、酒精等系列产品,为推动广西大面积种植木薯和后来发展乙醇汽油产业奠定了基础。金属产业在科技创新支撑下,已由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广西成为我国重要的铝、锡生产基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铟生产基地。金属锰的开发利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玉柴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率先在国内推出达到欧Ⅳ、欧Ⅴ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填补世界空白的高原型特种轮式装载机,柳州欧维姆、桂林机床、桂林橡机、桂林广陆等企业制造的产品技术水平和主要性能指标分别达到国内国际的先进水平。工业新产品产值率由“九五”期末的11.2%上升到“十五”期末的15.75%。节能减排成果显著,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从1985年的5.25吨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的0.69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从9.6%提高到92.8%。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高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广西先后建立了桂林、南宁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和柳州、北海两个自治区级高新区,其中1991年桂林高新区成为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在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下,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科技部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结果显示,2007年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在全国排第16位。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集成推广走在全国前列。高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桂林、南宁、柳州、北海四个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5%,高新区对所在市的贡献进一步加大。2007年,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到所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4.2%、30.0%、13.6%、20.0%。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五十年来,广西围绕社会科技发展和关系民生的医疗卫生、中药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开发、自然灾害防御技术、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仅2000-2008年,社会发展领域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就达898项,投入经费9690万元。通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进一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组织实施的“广西岩溶山区生态重建及桂中旱片治理技术研究”项目,建立了8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区,有效地缓解了示范区农业用水紧张、人畜饮水难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受益人数达2.8万人,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项目实施前提高50%以上。另外,在石漠化、四江流域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整治方面也取了可喜成绩。在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等影响人口健康的重大疾病诊治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

  科技合作和交流得到加强。五十年来,广西大力开展国内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组织“一招三引”(招商、引技、引智、引资)活动,利用广西科技活动周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杨凌农高会等各种会展及一些大型外事活动等平台,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进行展示、交流、洽谈与合作。先后与65多个国家和地区130多个机构,开展政府间或民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2000多项,引进人才3.6万人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卫生、机电、生态环保等领域。仅1999至2007年,广西先后组织参展科技项目2.8万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合作合同、协议2100多项,合同金额达380亿元。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985年3月,广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科研体制改革。重点改革了科技运行机制,实行了技术成果商品化,开拓了技术市场,调整了科研组织结构,放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有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结合。改革科研拨款制度,鼓励科技人员流动、分流,进入市场,发展民营科技事业或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对27家科研院所进行转制改革,至2007年,转制院所实施了95个产业化项目,研发的新产品128个,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9亿元,利税9000多万元、其中广西化工研究院等三家转制院所实现年产值超亿元。农村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根据改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突出抓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村一级建立农技信息员、科技示范户,在乡镇配备科技助理,建立各种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在县乡建立了各种科技示范基地。近年来又通过建立庄稼医院、专家大院、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直接服务“三农”。据不完全统计,建立了星火专家大院19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32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64个、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31个、农村信息化基地77个,在8个市、33个县(市、区)推广和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初步建立了农村科技服务的新型体系,使科技恩惠惠及广大农村、农业和广大农民。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完善技术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体现公平、公正、公开与效率统一的科技管理体制等。1995年以来,实行建立了发布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制度,科技立项招投标制度和科技经费预算制度,对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奖励项目进行中性评估。建立了项目管理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初步建立科技计划的决策与评价、执行与监督4个系统相互分离和相互协调的管理体系。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作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中“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的决策,从1999年开始,广西开始实施创新计划,围绕广西重点优势产业和领域,明确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突出不同阶段的主题和重点,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至2007年底,已连续实施了三轮创新计划(三年为一轮)。每一轮创新计划,互为关联,互为街接,相互促进,全面覆盖,全员参与,成效显著。

  全区共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14000多项,累计引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3800多项,开发工业新产品6500多个,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2500多亿元。2008年,继续启动实施第四轮创新计划。

  创新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自治区成立前,广西科研机构数量较少,规模不大,科研基础相当薄弱(1957年,广西仅有29个科研机构)。1958年自治区成立以后,科研机构得到较快发展,“九五”以来,广西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到2007年,广西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拥有了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数210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9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8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个,企业技术中心101家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家。同时,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103家,常设技术市场14个,各类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组织1900多家。

  五十年来,广西各级政府建立健全了科技投入体系,科技经费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自治区成立的1958年,广西财政划拨科学事业经费为140万元。到1978年,广西财政科技拨款为2146万元。1986年,广西实施科研事业费拨款制度改革,改进科技经费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建立健全了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科技投入快速增长。“九五”期间,自治区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8.25%,到了“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65%,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到2007年,广西财政科技拨款达到10.2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7.62倍。

  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五十年来,科技管理体系和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科技激励等方面,自治区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一批重要决定和政策法规。早在1984年7月就出台了《广西关于改革科学技术工作的十条规定》,1985年7月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若干规定》,1991年7月颁布了《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广西的决定》,1995年9月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科教兴桂战略,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在全区全面实施“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战略。同时还制定了颁布系列科技法规和政策。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若干规定(试行)》等,设立了广西科技进步奖和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等科技奖励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推进了科技部门职能转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

  1984年以来,广西先后建立了专利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制定了保护专利和知识产权法规,建立了鼓励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制度,使广西的专利知识产权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自“七五”以来,广西专利申请量由1986年的282件发展到2007年的3480件,年均增长12.7%,专利授权量由1986年的57件发展到2007年的1907件,年均增长18.2%;有26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全区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广泛开展。

  为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推动科技进步,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1992年开始,每年第一个月的第一周在全区举办大规模的广西科技活动周。到2008年,已经连续举办了17届。广西科技活动周的创立,在全国开了先河,成为广西科技工作的品牌。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自治区人大制定了《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全区上下科普工作开展有声有色。为在全区上下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高科学素养,加速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各类创新源泉竞相迸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争取中央对广西科技工作的支持,加强地方与中央科技合作与互动,近年来还建立了部区工作会商制度。2007年3月,科技部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部区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并在第一次部区工作会商会议上双方确定了“共同推动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特色优势金属及新材料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基地”和“北部湾生物质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简称“一平台两基地”建设)三个“一把手工程”,获得科技部支持经费达1.2亿元。2008年4月,在南宁又举行了第二次部区工作会商会议,在继续推进“一平台两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共同推动科技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共同推动亚热带动植物抗冻技术研究”两个“一把手工程”。

  当前,广西科学技术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区上下正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科技发展战略方针,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的”战略思想,加速广西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推动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广西的科技事业充满着希望,广西的科技事业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