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辉煌50年:产业强起来 农民富起来

时间:2008-12-05 09:32   来源:人民日报

  广西辉煌50年:产业强起来 农民富起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跨越发展纪事

  耕地夹在石头缝,出门要攀石头山,喝水要钻石头洞。这是广西山区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50年来,广西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农业奇迹。农业增加值从1958年的12.7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41.36亿元,增长了96.66倍。

  广西推广实施的“三免”、“三避”技术,被誉为一场“农耕革命”。作为见证者,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自豪地说,这些技术不仅让农民告别了“弯腰曲背三千年,风吹日晒苦耕田”的耕作艰辛,而且实现了增产增收。

  “三免”就是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不用翻耕犁耙,直接在田地里抛栽水稻、栽培玉米和马铃薯,是一项节本增效的轻型栽培技术。

  2001年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免”技术7025.63万亩,增产粮食120多万吨,农民节本增收43亿元以上。仅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就累计推广 5784.43万亩。近几年各地验收表明,水稻免耕抛秧平均亩产比常耕抛秧增产3%至8%,玉米免耕则增产5%至10%,马铃薯免耕则增产10%至 40%。

  以避雨、避寒、避晒为主的农作物“三避”技术也大受农民欢迎。“三避”集成创新了60多种综合模式,覆盖了全区主要农作物。2001年以来,广西累计推广6800多万亩,新增效益130多亿元。

  50年来,广西不断探索适合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广西粮食播种面积3262千公顷,总产1551.6万吨,是1949年的3.84倍;园林水果产量690.89万吨,是1957年的89倍;水产品产量246.06万吨,是1958年的38.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24 元,是1950年的107倍。

  农产品种得出,还需卖得好。如何把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唯一的桥梁就是实现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说,“其中最基本的体系就是‘农户+龙头公司+市场’。”

  从2002年起,广西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广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5834个,比2002年增长2.2 倍;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760多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家,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民约288万户,户均增收1300多元;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3700多家,入会农户超过35万户。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广西形成了桂中、桂西南糖料蔗产业带,桂中、桂西北、桂南桑蚕产业带,桂中、桂东南蘑菇产业带,水果产业则形成了桂北柑桔、左右江流域香蕉、桂南和西江流域荔枝、龙眼等优势产业带,农业产业布局日渐形成。

  “现在,在俄罗斯都能买到广西冬菜。”陈章良自豪地说。

  在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农业区域合作不断取得突破。广西同东盟、非洲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成效显著,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被列为全国4个试验区之一,世行贷款的广西林业发展项目、桂西农业综合发展等多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桂林山水甲天下”,如今,广西人自豪地说“广西处处如桂林”。

  “这相当程度要归功于农村沼气的全面推广。”自治区林业局局长陈秋华说,沼气跃动的蓝色火焰,照亮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农民点燃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广西从上世纪80年代就推广农村沼气,经过漫长的发展,现已从简单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到户用养殖型沼气、户用秸秆型沼气、大中型秸秆沼气、大中型养殖场沼气、服务队统一提供秸秆原料型沼气、大中型生态卫生学校沼气等6种生态新模式。

  到2007年底,广西建成户用沼气池313.71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9.21%。据测算,这些沼气池每年可提供优质燃料12.55亿立方米,能源开发量约折合标煤197万吨,可节约薪柴627万吨,保护森林52万公顷。每年还可提供8588万吨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料,为农民增收节支约38亿元,全区已有1400万农民直接受益。

  武鸣县府城镇公背屯家家建沼气池,每户配个小鱼池,既用沼液沼渣作饲料,又用沼气灯捕虫喂鱼,形成“猪—沼—鱼”养殖链,加上用沼液沼渣种果种菜等,户均庭院经济收入5000多元。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