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住发展,“好”字当头,海西福祉惠及百姓
伴随着“十一五”的良好开局,海西建设风生水起,活力迸发——
2006年,福建全省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1.13倍;海洋经济总量居全国沿海省市第3位;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9位……
这一切表明,按照“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全省干部群众融入海西、共同作为,使福建发展形成了比较好的形势、趋势、态势和气势。
海西建设已打下了好的基础,营造了好的氛围,开拓了好的局面。
一切由发展而来,一切也是为了发展。海西建设如何才能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为百姓造福?
省委省政府把决策的目光瞄向一个字——好。发展的指导思想从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再到“好”字当头。海西建设,有了更为明晰的主题指引。
发展为重、“好”字当头。
名列刚刚公布的2008年度“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之首的华安县的变迁就是例证。
传统农业县华安,到2004年还是“吃饭财政”。为“突出重围”,他们选定靠近漳州、交通便捷的丰山镇,举全县之力兴办华安工业集中区。出台“飞地工业”政策,除了工业集中区所在镇,其他乡镇不再布局工业企业。完成从农业县到工业县的漂亮转身,这个县2007年生产总值、规模工业产值、财政总收入增幅位居漳州市第一,其中,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规模工业产值实现三年翻两番。同时,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华安县“绿水青山”依旧,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73%以上。
一个县的发展要求又好又快,一个省的发展更是如此。
“好”字当头,就要把“四个重在”的海西实践要领落到实处。“长汀现象”即是鲜明体现。
曾是国定贫困县、又是全国四大水土流失区之一的革命老区长汀县,内无资源之优,外无侨亲之便;剩余劳动力达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3还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省末流。然而海西建设以来,这里旧貌渐换新颜:海内外纺织服装企业踊跃来此投资办厂;原本劳力输出大县成了输入大县;新型农业模式正不断地使当地农民悄然变为农民工人……
长汀的变化,源于我省持续实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源于这个战略带来的两把运作“金钥匙”——体制创新,用抓工业的思路激活山区农业;以人为本,用劳动力资源积聚工业产业。
海西发展的过程是以人为本、惠民利民的过程,因为,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让海西建设造福百姓,福建在全国开创了一系列有力举措:
推行全省范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76.76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低保。2007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村低保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200元,低保对象增加到78万人;
推行免征部分农业特产税和全面免征农业税,全省农民年直接受益27亿元;
开展农村保险试点,在全国率先实行全省农房统保;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受益学生15.4万名……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福建在这方面有一系列率先举措和探索。
——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创新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定期选派机关干部驻村任职;率先创建科技特派员、“农村六大员”制度等,为求解“三农”难题,推动农村基层工作,协调城乡发展,作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统筹区域发展,持续推动山海协作。“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大交通网络的建设,让原来的山区腹地,摇身一变成为拓展内陆空间的先锋;沿海工业“腾巢换凤”的举措,产业向山区大举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十五”累计新增山海协作项目2900多个,总投资310多亿元。仅泉州与南平,携手10年,多方位合作渐入佳境,合作项目总投资20.48亿元。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多举并行。财政支出重点向教育、科技、三农、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其中,全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态、治理环境。2007年,我省创新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全国第一。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轮子并转。“引进来”,从招商到选商,实现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走出去”,参与竞争的层次更高、范围更广,从产品领域的竞争,到资本领域的角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