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海西历程回放之三:五年磨砺春华秋实

  时间: 2009-05-13 16:26     来源: 福建日报     
 
 

  着力推进,“四个重在”,海西建设在持续中提升

  2006年,“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

  就在这个令人振奋的春天,胡锦涛总书记来闽看望福建干部群众,指导海西建设。总书记希望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扎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扎实搞好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殷切的期望化为了强劲的动力。

  1月15日,福银高速福建段全线贯通,福州至南昌的车程由10多个小时缩短为6个小时。这是我省第一条由港口纵深推进到内陆腹地的高速大通道,它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加大了我省沿海对内地的辐射力量,使沿线丰富的矿产、林业、农业、旅游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我省闽西北山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也从此走上“高速路”。

  1月25日8时05分,厦航飞往台北的春节包机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飞离地面。当日10时50分,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也迎来首架台湾民航客机。这是57年来,闽台首次对飞,为此后的两岸常态包机直航积累了经验,掀开了闽台两地人员直接往来新的历史一页。

  当年9月,省委总结“四个专题”调研的成果指出,全省上下形成了“四个重在”的共识,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四个重在”是近年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践的总结,是新的发展阶段做好福建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是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福建的贯彻落实。

  重在持续,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重在提升,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出路所在;重在运作,这是确保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的根本所在;重在实效,这是推动一切工作的目的所在。

  “四个重在”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海西建设提供了指引。

  ——持续之力发展海西。持续,贯穿于海西建设的整个过程。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5年始,连续4年每年造林面积超过200万亩,非公有制造林成为主体;2006年底,再次率先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首创上下游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开创了我国区域性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先例。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我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3.1%,年年位居全国首位。

  深化改革需要持续之力,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彰显持续之功。4年内,我省连续开工建设温福、福厦、厦深等5条快速铁路,铁路出省通道增至4条,高速公路建成“一纵两横”主干网,通达所有设区市。持续推进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让海西“八方纵横”。

  全省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4983亿元,到2008年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长13.3%,一年一个台阶。持续之力,为海西五年刻下坚实的可持续发展轨迹。

  ——提升之势推进海西。提升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从实施项目带动,到实施项目和品牌一起带动,标志着我省向效益型经济发展的跨越。举全省之力搭建的“6·18”平台,实现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的全方位对接,几年来成功对接了约2万个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项目,总投资达2000多亿元。“6·18”有力推进了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福建传统产业的步伐,促进了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发展后劲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由此加速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品牌带动,有力助推科学发展。除了广为人知的品牌之都泉州的品牌效应之外,我省山区也借力品牌崛起。如龙岩机械产业在龙工、龙净等领军品牌的带领下,全行业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整个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到“十一五”末年产值可突破200亿元。

  ——运作之举建设海西。总投资49.36亿美元的福炼一体化项目,将于今年投产。它将带动闽东南形成上千亿元的石化产业群,建起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它的落地凝结了一系列精心运作之举:为了在行政区划体制上与石化基地的建设做好配套,设立了泉港区;率先引进一批石化中下游规模企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创新项目生成机制,打造石化产品的循环经济链,实现效益最大化。

  类似这样的有力运作,不胜枚举:宁德和福清核电、林浆纸一体化等产业项目,温福、厦深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世界闽商大会等品牌平台项目。这样的运作,这样的实干,让每一个项目为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效之果造福海西。为突破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2004年,我省启动“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计划用7年时间投资140亿元,建设4万公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到去年底,全省农村公路硬化全面完成,提前两年完成建设目标,这不仅让我省建制村基本实现通硬化公路的目标,还带动全省46%的自然村也实现了“村村通”。一通百通,全省有2000多万农民受益于这一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实效之果还有许多许多……

 

 
本文共 4 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第  页 
编辑: 邵磌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