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人有句口头禅:有困难,找沈浩!在小岗村人的眼里,沈浩就是他们的“家人”;在沈浩心目中,小岗村也就是他的家。当年父亲去世时,沈浩刚上初中,多年来,他的心中一直存留着作为儿子的缺憾。他曾对妻子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把农民搞富裕了,就相当于让父亲也享福了。”因此,他对小岗村,一直有着赤子的情怀,血脉相连。
沈浩:“我知道农民的难处,他们找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在小岗村,沈浩的房门从来不上锁,不论白天黑夜,乡亲们只要有事找他,随时可以走进他的房间。有村干部看他太辛苦,就让人在他的房门外安装了一扇铁门,想让他多休息一会。他看到后很不高兴,说:“我知道农民的难处,他们找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从此,这扇铁门就再也没有锁过。
沈浩与村里的男女老幼都能打成一片。看到别人没被子盖,他就把自己的被子抱去。到农民家,农民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剩饭剩菜也能吃。他的妻子给他买稍微贵一点的衣服,他不要,说不能与农民有距离。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起一件事。2005年夏的一个晚上,雨下得特别大,沈浩想到徐庆山一家还住在三间危房里,爬起来抓起雨伞就往外冲。一路上,天黑路滑,他深一脚浅一脚。鞋子陷到泥里拔不出来,他干脆光着脚,一口气跑到徐庆山家。一进门,看见屋里到处漏雨,房顶上的泥灰一块块往下掉。沈浩跑到床边,急忙把孩子抱在怀里,连声招呼还在发愣的徐庆山两口子:还不快走!
因为这件事,沈浩下定决心,要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他想方设法,四处筹钱,为愿意建新房的村民每家补助两万元,统一样式,上下各两间。2006年春节前,26户村民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居,徐庆山一家也住进了两层楼房。村民韩庆红、郭平先家就是第一批搬进新居的。他们记得沈浩第一次到他们家时,他家四口人还住着两间小平房,漏雨,外面下多大里面下多大。沈浩看了心里难过,临走时,就把口袋里的半包黄山烟有意留下来了。韩庆红追出门外要还他,沈浩歉意地对他说:就是留给你抽的。房子盖到一半,郭平先交不起剩余的房款了。沈浩就写个条子给承包商,让他们放心盖房,自己担保房款。直到搬家前,他们才把房款凑齐。现在,这两口子住着楼上楼下,还响应沈浩的号召,办起了“农家乐”旅游。2006年,郭平先代表小溪河镇参加了滁州市新农村“百村十镇”妇女骨干培训班,回村后,担任了村妇女协会会长,领头办起了30多人的妇女腰鼓队。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申说:“我家的房子要垮了,沈浩去我家三趟,动员我盖新房子。”
接着,村里又盖起第二批小区,一百多户农民住上了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