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安徽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纸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揭开了大包干的序幕。作为农村改革的探路人,他们是怎样评价原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记者采访了12位仍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中的10位:严俊昌、严宏昌、严金昌、严立学、关友江、严立华、严学昌、严美昌、关友申和严国品。
对沈浩的去世,大包干带头人深感悲痛,一致称赞沈浩是党的好干部,农民的好儿子,一心谋求发展的引路人。
他一心想把小岗发展起来
严俊昌说,沈浩实在,人民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他一心想把小岗发展起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2004年一到小岗,沈浩就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向大包干带头人请教、谈心。
关友江回忆说,在修友谊大道延伸段的时候,看到溢在地上的水泥浆,沈浩一时找不到工具急得用手去捧。这个省城来的干部用自己的苦干和实干,赢得了小岗村民的信任。
小岗村虽然改革起步早,但受各种条件制约,发展却相对缓慢。为了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沈浩多次带着大包干带头人去华西村、南街村等地参观。严宏昌说,“不看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大家想发展的心越来越迫切。”
“沈浩为小岗操碎了心,他太劳累了,瘦得厉害。”严立华动情地说。6年来,在沈浩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小岗村在种好土地的同时,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加大。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严宏昌这样评价沈浩:实事求是,善于听取群众意见,老百姓非常信任他。
他把老百姓装在心里
严金昌说,“沈浩活泼,敢说敢干,和老百姓的感情深,没有私心杂念。他自己生活上从来不讲究,但对村民的事都放在心上。”
严立华感慨地说,“沈浩特别尊老爱幼,见到老年人那是真客气。”看到一些大包干带头人和他们的家属住在小屋子里,沈浩为他们每人争取了2万元资金,老人愿意给哪个儿女都行,但前提必须是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且要住得宽敞。每逢过年,沈浩都要给老人们拜完年才回家。
严学昌说,沈浩性格随和,平时爱开玩笑,但为老百姓办起事来却是实打实的。2005年,跑运输的严学昌想开通一条小岗村到合肥的客运线路,既方便村民,也能带动小岗的旅游。可是到合肥一谈,对方说,一个村也想在合肥开班车线路,那合肥不就成了全省的停车场了?可沈浩一点不气馁,为这件事东奔西走。2006年底,小岗村到合肥的客运路线终于开通了。
关友江告诉记者,6年来,沈浩在小岗村的生活一直很简朴,但面对群众的困难,却一次次慷慨解囊。村民找沈浩反映困难,他二话不说掏出自己的工资;五保户生病了,他帮忙垫付医药费。大包干带头人中年纪最大的关友申回忆说,看到他家房子快塌了,沈浩曾3次登门动员他搬家。关友申问:“搬出来住哪?”沈浩说,“村里会给你们建新房子的。”很快,关友申等困难户、危房户就搬进了新房。
留他,是热爱;不留,是心疼
为了挽留沈浩,小岗村民先后按下了三次红手印。2006年11月,沈浩的三年任期即将届满,在严宏昌、关友江、严立学等大包干带头人的牵头下,98户村民按下了红手印,希望组织上能把沈浩留下来再干三年。2009年9月24日,沈浩第二届任期将满时,186户村民再次以按红手印的方式挽留。2009年11月7日,沈浩去世的第二天,村民们又按下了红手印,希望能将他的骨灰留在小岗。
严立学说,这6年,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沈书记是为我们累垮的!关友江回忆说,沈浩曾经表示过,“只要小岗村欢迎我,我愿意永远留下来。”
前两次的挽留,严俊昌都没有参与。他以一个父亲的心态,希望沈浩能够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严俊昌说,我们不能让他顾了大家,丢了他的小家。每年大年三十,家家团圆的时候,沈浩还在村里忙碌,看各家各户是不是备齐了年货,给老人们拜年,让人看着特别心疼。
大包干带头人都说,沈浩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他永远活在我们小岗人心中。(记者 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