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孙辈回乡 实地感受文化根源
“爸爸妈妈,我今天把妻子、女儿、孙女、外孙女都带来了,来看您老人家!”2016年7月4日,山东菏泽高孙庄,81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在父母的坟前,反复叮嘱孙女们,要永远记住这里是自己的“根”。
高秉涵:一共四个孙女,我有生之年,想让她们回来,认识认识姥爷的根在哪,爷爷的根在哪。
出生在山东菏泽的高秉涵,13岁的时候随老乡前往台湾,56岁第一次踏上回乡的旅程。很多人对这位老人的了解来自于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授予的颁奖词。从台湾当局开放居民到大陆探亲以来,高秉涵受一些老乡的临终嘱托,陆续将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家乡安葬。20多年来,他先后义务将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了大陆老家。
高秉涵:在我心目中,老哥你们还活着,并没有死。我抱的虽然是你们的遗骨,但是如感动中国的最后一句话一样,我抱着一坛又一坛,不是老兵的遗骨,而是满满的乡愁。
正是因为装着满满的乡愁,对于高秉涵他们这些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来讲,回家,就成了天大的事情。高老说,这些年两岸交流频繁,他每年至少要回大陆两次,一次是春天,一次是秋天。春天是作为儿子,回来祭奠自己的父母;而秋天,则是到曲阜参加祭孔大典。但今年,他却把回家的日子改到了7月份。
高秉涵:趁暑假期间,带孙女们回来。因为她们没有到大陆来过,她们更没有到我的故乡菏泽来过。(想让她们)认识认识中国的文化,到黄河看看,看看孔林、孔庙,到泰山,水浒里的梁山。
记者:这些东西都是她们的课本上,或者她们的教材?
高秉涵:都有。
记者:都有和实际看,您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高秉涵:她们认为那是中国的,好像跟台湾没关系。刚才济南市的电视台跟着我,记者问10岁的外孙女“你是中国人吗?”她说“我不是,我爷爷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
记者:您听到她的这个反应,您什么反应?
高秉涵:我就是心里面很苦,很苦。
记者:苦?
高秉涵:因为我现在感觉到有点无力感,因为她们这四个人,可以说都是现在的小台独。
记者:我有点想不通,高老先生,您这一辈子,心都在找自己的故乡,不仅心在找,您也在用行动在找。您是她们的爷爷,姥爷,怎么可能在您家里面,自己的孙子辈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高秉涵:这个就是所谓的文化台独,这个太厉害了。
原本高老希望等孙辈再长大一点,懂事之后,再回故乡,但形势并不随他所愿。因此他把这一计划提前到了今年的暑假。
高秉涵:我希望能带她们回来,认祖归宗。我多讲几句,自从李登辉去中国化,蒋经国死了以后,李登辉去中国化,然后李登辉又连任了八年,接着陈水扁,这个将近20年的时间,去中国化很明显。原来的是中国地理,中国历史,这其中包括台湾地理、历史,台湾是中国的一省。但是他把它分开,中国地理,台湾地理,把中国地理列入外国地理。
记者:但是您没办法?
高秉涵:像这个情形,孩子都是一样。没有读书的时候,父母讲的是真理,一上了小学以后,老师讲的是真理,书本上讲的是对的。
记者:您有没有在家里面争过,告诉孩子们台湾是整个祖国的一部分?
高秉涵:争不过,没办法,孩子们说爷爷说得不对,书上说的是对的。
记者:您有办法吗,在您的家里这个小范围内,您有办法吗?
高秉涵:我没办法改变,我已经无能为力。现在投票给蔡英文的,就是那二十年开始的那些小台独的票,集中起来的。
正因为如此,高秉涵下决心要带着孙辈们回到自己的家乡,感受文化的根源。为此,这次暑假之行中,他首先安排孙辈们回菏泽老家扫墓祭祖,之后又带她们看了黄河、拜了孔庙、登了泰山。
高秉涵:台湾本身没有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它本来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但是现在他们书本里面怎么教的,我们的老祖宗尧,舜,禹,周公,一直往下传过来,民进党教的东西,认为台湾老祖宗就是原住民,原住民是台湾的老祖宗,就是山地人。
记者:可是您觉得,您一己之力,带着几个小孙女,能改变什么呢?
高秉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只是尽一个匹夫的责任而已。我这次来的重点可以用四个字来代表,一个是认祖,一个是消独。那个独是台独的独,要消除台独,消除我小孩的中毒。
记者:您带着孙女到济南看看济南的情况,再回到菏泽,看看菏泽老家,您觉得对孩子有没有影响?
高秉涵:现在没办法完全看到效果,她们唯一说的是爷爷真伟大。为什么?因为有二十几个记者,从7月3日我下飞机一直跟到我昨天。
记者:爷爷是个人物?
高秉涵:觉得爷爷是一个人物。
记者:还有?
高秉涵:另一个她认为中国人很厉害。因为在她们的小脑子里边,中国很糟糕。为什么?台湾的媒体一直播大陆是最坏的,好的不提。
记者:其实我理解您的意思,并不指望这一次能够改变什么,但是可能这一次会让她们有这种认识上的改变?
高秉涵:我认为这个改变不是马上看到的,但是我的目标是让她们知道,爷爷、外公生命源头在这里。
“母亲临走时告诉我两句话:你要活下去。母亲等你活着回来。”
菏泽是高秉涵出生长大的地方。他忘不掉1948年的那个清晨,十三岁的他离开母亲,离开家乡的场景。当时,身为国民党的父亲在战乱中去世,母亲担心时局更加动荡,决定让高秉涵去投奔设在南京的“流亡学校”。临行前高秉涵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响头,母亲拧着耳朵叮嘱他,如果学校解散,要一直跟着人流走,要活着回来。
高秉涵:母亲临走的时候,告诉我两句话,一个是你要活下去,一个是母亲等你活着回来,就是这两句话。
记者:她不会觉得再也见不着面了?
高秉涵:对,她认为大概见着面的机会不多了。
记者:她意识到了?
高秉涵:她意识到了。
记者:但是您没意识到?
高秉涵:我当然不知道,我这个时候因为年少,不知离别。母亲看穿了,国民党大势已去,但是她要我多活几年,叫我赶快走。
不知离愁的少年,离开了母亲温暖的羽翼。在南京“流亡学校”,高秉涵只停留了很短的时间,就不得不开始逃亡的生活,他杵着一根木棍,始终按母亲说的,跟着人流,努力求生。
记者:您是跟着什么人在走呢?
高秉涵:跟着逃难的难民群。
记者:你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
高秉涵: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台湾在哪里。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