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游走江河湖海的螃蟹,在诱发不同地域饕客味觉共鸣的同时,也成了人们对肥美秋天的想象与记忆。秋风起,新华社记者带你走进两岸四地的“蟹天蟹地”,谈蟹闻、聊蟹味、说说两岸合作养蟹的佳话。
记者刘巍巍南京报道:
“秋风起,蟹脚痒”,美味的大闸蟹总是在这个时节拨动人心弦。尤其是以蟹黄肥厚、肉质白嫩、滋味鲜美名扬海内外的阳澄湖大闸蟹,更因“蟹中之冠”的美誉平添了几分傲娇之气。
然而,这个秋天,记者欣喜地发现,一向“以贵闻名”的阳澄湖大闸蟹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价格回落,让平民百姓的“蟹”逅不再是一种奢望。
蟹肥秋意浓,畅享阳澄风。今年阳澄湖大闸蟹喜获丰收,但往日热销的蟹券即使打折仍不易卖,不少售卖大闸蟹的店面生意受到很大影响,多年累积的“虚火”降了下来。
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昆山市巴城镇,属阳澄湖湖群地带,是一座有着2500年建制史的古韵之地,其水域面积占60%以上,湖荡连片,以蟹闻名。据当地蟹业协会介绍,以往每到十月,批量采购阳澄湖大闸蟹的车辆络绎不绝。
“今年阳澄湖地区夏季天气有利于河蟹生长,我家塘子产量大增,比去年增产两成左右。”王通元是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畔唯亭镇的蟹农,他告诉记者,去年三两半的雄蟹、二两半的雌蟹能卖35元/只,今年跌到了30元/只。
一些蟹农开始发掘新的生财之路,各类网店应运而生。数据显示,今年巴城镇阳澄湖大闸蟹网络销售或将占到全部销售的九成以上。
阳澄湖水域百里,碧波荡漾,关于蟹的文化亦如阳澄之水,绵延流长。在当地,民间有“八团九尖”之说,“八”“九”分别指农历的八月和九月,八月吃团脐(雌),九月吃尖脐(雄)。
如今的阳澄湖畔,一座座村镇保留着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街旁的商店傍水而立,粉墙黛瓦,在河畔错落有致,显示出一派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情。秋日午后,徜徉在湖边老街的石板路上,当年的文化遗风随处可觅。若是走累了,踱入一家酒馆,让店家端上一只肥美的阳澄湖大闸蟹,品上一壶绵柔的老黄酒,亦乃人间乐事一桩。
谚语说:“一盘蟹,顶桌菜”。一语道破了螃蟹不仅味道奇美,而且营养丰富。对于“蟹中之冠”阳澄湖大闸蟹而言,返璞归真的清蒸最为上乘。
清蒸使膏脂不致流入汤中,可最大程度保留蟹的原味与营养。先用小刷刷净螃蟹,用草绳捆扎结实后放入蒸笼备用,在蒸锅中注入适量水,放入紫苏、姜片和黄酒,待大火烧开后将螃蟹放入蒸笼,隔水蒸20分钟即可。
吃清蒸大闸蟹要配新鲜的姜末和食醋。因为螃蟹咸、寒,而生姜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解毒之功效;醋除了调味外,还可以杀菌,破坏蟹中的组胺。而且生姜和食醋是调味品,吃蟹时蘸上姜末醋汁,才能使蟹味更鲜美。
记者刘畅澳门报道: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螃蟹宴。澳门作为东西方文化最早发生碰撞的华人城市,其螃蟹的吃法,也反映出这座城市“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
位于澳门半岛的福隆新街,是澳门最古老的街道。而坐落在这里的佛笑楼餐厅,是澳门最古老的餐厅。在这家始创于1903年的百年老店里,记者见识了“一只螃蟹”在中式与葡式两种菜系中的经典吃法。
据餐厅的第四代传人、经理黄庆添介绍,澳门人有着吃蟹的悠久传统,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和中西文化碰撞之地,澳门的蟹宴为迎合南来北往、穿梭东西的各色人等,形成了品类繁多的各式味道。“中式”做法中,典型菜品有水蟹粥等,水蟹粥借鉴了粤菜的煲粥手法,将蟹汁溶于白粥之中,蟹之鲜香灌满唇齿。
以葡餐立店的佛笑楼,人气最高的蟹餐是葡式做法的焗酿蟹盖和咖喱炒蟹。据说,这两道菜在餐馆创立之初就已写入菜单,百余年来受到代代食客的厚爱。由于配方保密,我们无法进入厨房拍摄两道菜的制作过程。不过黄庆添向记者透露了两道秘制大菜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选对了螃蟹”,黄庆添说,所有在佛笑楼“出场”的螃蟹,均为来自珠江入海口之处的青蟹。这种螃蟹有海蟹健硕、丰腴的优点,却没有其咸腥的缺点,而且兼有河蟹微甜、细腻的口感。每年农历8、9月份,休渔期刚刚结束,温暖的海水温度让青蟹达到了最佳的身体状态,此时食之适逢其时。
“其次是要新鲜,所有的螃蟹在入锅之前必须是活蹦乱跳的,不要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黄庆添说。在佛笑楼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叫即做,人等蟹,蟹不等人。所来食客,需头一天点单,告知你要吃哪道菜、吃几只蟹,掌柜按需进蟹,绝不多入。
佛笑楼的历史贯穿了中国百年的沧桑沉浮,见证了澳门从没落边城走向繁华都市的蜕变过程。
店里的老伙计荣叔每天十分乐得教“自己同胞”使用蟹夹将完整的螃蟹肉“请出来”。在他看来,吃螃蟹是门技术,得学。
百年老店,不仅一如既往地“用心”留住了老滋味、老顾客,也留住了老伙计。85岁的荣叔,在店里已经工作了70多年,至今仍然坚持上班。他和年轻的服务生一样身着利索的白色制服,连风紧扣都一丝不苟地系好。他上菜的动作轻巧、敏捷;如果客人不问便静静站立一旁,从不多说一句;他对菜单上每一道菜的名字和配料数如家珍;他记得他的老顾客的口味和偏好……
记者问:“你为什么工作了70年还离不开这里?”这位耄耋老人略带羞涩地说,没有工作我不行。而黄庆添则认真地对记者说,没有荣叔,店里不行。
记者谢希语香港报道:
记者在香港居住的铜锣湾附近的街市几乎家家都卖螃蟹,眼下中式酒楼没摆一两道螃蟹都不好意思开,就像内地有些地方的饭馆没有麻将桌都不好意思叫饭馆一样。
10月正值大闸蟹的生产旺季,一只只被五花大绑的螃蟹,就在这个时候整整齐齐地码在货架上,透过临街橱窗展示给“吃货”。
“老三阳”是一家位于铜锣湾核心商区的老店,专营江浙特产。最近前来买蟹的人不少,店员细心地帮忙挑选,忙得不可开交。该店随蟹还附送上紫苏叶,姜,糖和醋,顾客买回家只需洗净就可以蒸食。有的海鲜店为了吸引顾客,还打出“代客蒸蟹”的标语,把服务做到极致。
在香港的众多酒楼中,有一道常见的菜式叫“避风塘炒蟹”,是从香港铜锣湾避风的港口发展而来的地道传统美食,随着这种炒蟹的流行,海上厨房纷纷上岸,在酒楼里发扬光大,从香港走向全世界,成为粤菜中最受欢迎的菜式之一。
避风塘炒蟹选用是越南大肉蟹,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肉质肥厚的那种。做法是先把蟹切块炸香,再加上辣椒油、蒜和豆豉回锅炒制。这道菜的精髓就是蒜酥的独特风味,油炸蒜酥甘口焦香,脆而不糊,以蒜酥包裹蟹壳。蒜香、蟹香、豉香的组合魅力让人无法抗拒。
记者杜斌、陈键兴台北报道:
看好大闸蟹的高经济效益,台湾近年来也兴起养殖大闸蟹的风潮,目前台湾本岛的所有县市都有大闸蟹养殖户,估计今年产量可以达到88吨,大闸蟹养殖,俨然成为台湾农业经济的最新亮点。
根据台农委会统计,目前台湾共有297户的大闸蟹养殖户,遍布本岛所有县市,其中苗栗县占了近四成产量。
2011年,苗栗县与上海签署大闸蟹合作养殖协议。在上海海洋大学的技术指导下,大闸蟹至此“爬”上了台湾市民的餐桌。目前,苗栗县大闸蟹养殖面积有45公顷、养殖户103户,今年引进80万只蟹苗。
台北秋蟹料理颇具创意。以精致餐饮闻名的君品酒店推出的蟹肉奶酪舒芙蕾,采用花蟹的软肉,加入炒过的洋葱、西芹和奶酪粉,用蛋清混合制成,淡淡的咸香与绵软的口感,佐以蛤蛎、海胆、奶油调制的汤汁,浑然天成,将法式料理的精髓发挥淋漓。
台湾的网络供应商也大打大闸蟹牌。“大规格江南大闸蟹”称,严选来自江南盛产地的大闸蟹,经16项检疫合格出口,通过台湾进关检验,活蟹抢鲜送达消费者手中。让台湾民众也能一尝“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鲜活正宗江南蟹。
记者许晓青上海报道:
“上海生,苗栗养”,沪台跨海养殖大闸蟹连续第三年迎来丰收。上海海洋大学的王春老师3年多前第一次出发去台湾时不曾想到,自己居然凭着一套饲养大闸蟹的“技术活”成了海峡彼岸苗栗县的大红人。因为殚精竭虑地为当地饲养大闸蟹提供技术支持,他甚至还获得了一张“苗栗县荣誉县民”的证书。
2014年,上海连续第三年向台湾苗栗县出口大闸蟹苗。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蟹苗源头开始就严格把关,于是在位于崇明岛的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基地,一批批“放心蟹苗”坐着飞机跨过海峡,共有65万只放养在苗栗山区的湖泊和水塘中,最终成活率平均超过三成。
来自苗栗县的统计还显示,沪台合作的大闸蟹放养面积比2013年时增加了近20公顷。
包括王春在内的上海海洋大学教师分期分批在苗栗驻点,日夜守候着这些跨海后可能“水土不服”的蟹苗,与苗栗乡亲一道同吃同住。随着这个“伟大的实验”进入第三年,成年蟹的个头和重量有了大幅增加。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