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美国太空评论杂志:中国在太空中的一席之地

时间:2009-08-05 15:36   来源:中国网

  美国《太空评论》杂志2009年8月3日文章:中国在太空中的一席之地(作者:Jeff Foust)

  一些美国本土人士和其他国家人士早在几年前就警告美国:如果NASA按照目前重返月球的时间路线,中国有实力抢在美国前面实现登月计划。前NASA局长Mike Griffin就曾几次告诫当局,中国有能力在月球上打败美国。他在2008年2月的一次演讲中说道:“如果美国在中国之前重返月球,我想我会很惊讶的。”很多人都称美国正在与中国展开新一轮的太空竞赛,美国面临着成为输家的危险。

  不过,想要成为一场竞赛,至少需要两位选手。有些美国人认为中国已经具备竞争的资格,可显然的是,中国还没有把自己当成参赛选手。最新出版的名为《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太空项目1956-2003》一书中,身为美国科学院成员的两位作者Kulacki 与Lewis在检视中国民用太空事业的几个重要时段后认为,中国可能没有想和美国竞争的野心,只希望能得到一个平等机会。

  Kulacki 与 Lewis是在通过对最近解密的中国航天文件(官方文件和私人日志)的细致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我们做的就是获取信息,检视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人开始的太空努力,从中反映出中国人的想法。我们试图从中国人的远景规划中重新构建那些关键时刻。”

  两位作者选取了中国航天史上三个重要时刻: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发射第一颗同步地球轨道卫星;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空间事业发端于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之时。当时毛泽东对此印象深刻,几个月后他就决定要研发、发射中国自己的卫星(“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而且他还针对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尺寸打趣地说:“我们要抛就要抛两万公斤的,也许要从较小的抛起,但是像美国那样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但之后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则中断了卫星的研发。“人造卫星实际起步实在1970年,完全是从头再来。”Lewis说。

  在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同步地球轨道卫星则有了一个更为务实的开端。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科研人员就向领导层上书称,由国际电信联盟分配同步卫星的轨道频段早已满员,如果中国想要使用轨道,必须马上提出申请。可这些工作等到1978年后才开始着手进行。不过中国大力发展同步卫星的原因看起来很奇怪:发展远程教育——课程能通过卫星广播道全国。为了推动这个项目,中美之间还进行了购买美国卫星的会谈,但会谈因为某些原因终止了。一个可能是中国希望卫星建造中使用一些中国产部件,而美国则只提供一个现成的人造卫星。

  中国对载人航天的设想可以追溯到60年代中期,当时专门研究在1973年底发射一名宇航员到地球轨道上。不过这个项目也因为资金和政治原因搁浅。毛泽东说:“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

  在里根总统1983年三月的“星球大战”讲话之后,中国重启了载人航天计划。不仅是感受到了来自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威胁,还因为中国政府意识到科技将在国家发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当1986年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时,领导层认为现在还说不清搞载人航天是否是明智的决定,但这个工程是一定要做的。

  Lewis强调,对过去的分析只是对现在工作的一个“粗糙指导”,但至少让我们窥见了中国航天事业是怎么运行的,而且颠覆了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陈见。

  对这几个中国航天史重要时刻的回顾揭开一个更广泛的主题:为何中国要实现这些计划?这个主题可以浓缩为一个中国成语:“一席之地”。中国航天事业发端迥异于美国与前苏联。“冷战期间对航天业最主要的比喻就是一场竞赛。”Lewis说。“比赛中你会在某些地方取得胜利,那既然有胜利者,肯定就有失利者。但中国人通常不会用‘竞赛’这种比喻。”相反,中国人的做法更近似于想进入“太空俱乐部”,争得一个席位。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中美合作打开了一扇大门——促成了在其他领域的双边合作。Lewis感到不明白的是,中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航天大国,我们基本上和他们没有合作关系。.

  现在单打独斗的局面要改变一下,中美双方要自信与互信,才能解决许多小细节问题。“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我会认为要把中国纳入国际空间站之中,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计划,支持空间站的生存发展。”Lewis补充说。

  最后,Lewis总结说:“如果中国人真的希望在天空中争得一席之地,我觉得我们可以往一旁挪挪,空个位子出来。”(张志昊)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