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埃菲社:中国努力挽救“文房四宝”

时间:2009-07-31 14:46   来源:中国网

  【埃菲社安徽歙县7月28日电】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墨汁和砚台逐渐被新科技取代,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在各级院校推行书法课程来挽救这一趋势。

  生产了30多年墨汁的孙晨桂(音)说:“近几年,政府在各级院校推行中国书法,并推广使用墨汁、毛笔和砚台。”

  孙先生的书桌上有条不紊地摆放着各种牌子的墨制品。他展示着其中著名的徽墨解释说,这种墨是用“松烟、胶、香料和某种中药”制作而成的。

  虽然孙先生销往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墨汁产量很大,但他认为墨汁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如今“我的大多数客户都是画家和学生,其他人只是买来做纪念”。

  徽墨广受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喜爱。中国文化将宣纸、墨汁、毛笔和砚台并称为“文房四宝”,而徽墨则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中的“奇葩”。

  徽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朝。当时巨大的文学作品量开创了“黄金时期”,但无尽的冲突使大量文人来到中国南方,很多专业人才从此在南部定居。

  中国历史学家认为,墨工奚超就是在这个时期从华北地区的河北省迁移到东部省份安徽的歙县。

  奚超和儿子到达歙县后发现,当地溪水清澈、松林茂密、空气清新,正是他们一展拳脚的好地方。

  于是,父子俩立即开始研制墨汁。他们的高超手艺让南唐后主李煜深深为之着迷,遂赐其国姓“李”作为奖赏。

  “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和“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在当地文化中流传甚广。

  此外,歙砚也是南唐后主李煜最珍视的宝贝之一。据说他还设立官员,专门负责搜集最上乘的歙砚。

  2006年,歙砚制作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推选出226名代表性传承人负责传授工艺并培养新一代匠师。

  然而,这些宝贵遗产面临着极大的消失风险。一方面,现代化使人们逐渐将其遗忘;另一方面,代表性传承人郑寒(音)说:“(砚台)石头的采集地龙尾山已经被开凿了1200多年,所剩资源极其稀少。”

  歙砚还是中国领导人最喜欢赠送给来访外国官员的礼物之一。郑寒(音)说:“政府已经在大力推广歙砚的生产。”

  为此,这位传承人感到十分骄傲,因为“中国历史上,歙砚是文人骚客必不可少的宝物,是中国文化的珍宝和我们祖国先遗留下的宝贵遗产”。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