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亚洲时报:看不见的长城阻隔中西方

时间:2009-07-15 14:45   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7月14日文章,原题:看不见的中国长城

  大多数媒体报道将不会对中国新疆局势给予全面、平衡的分析。而这一广阔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不仅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而且也是中亚脆弱平衡的关键。乌鲁木齐的悲剧性冲突将影响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在当前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背景下,北京与西方之间的理解差距正在扩大。扭转这一趋势已成当务之急。不过,在通往理解和合作的道路上横亘着一大障碍:一堵看不见的猜疑、无知和恐惧之墙。

  在很长时间里,中国长城一直是一个孤立和衰落帝国的象征,其精英跟不上世局变化。而今天出现了看不见的长城,指的是西方未能完全理解中国变化之大,以及它如何导致21世纪世界权力重新分配。对分析家来说,西方对这种新历史环境的反应迟钝与中国重返中心位置所引发的巨大转移之间的落差,乃是困惑之源。在一代人时间里,中国已有5亿人摆脱贫困,到2020年将达到“小康”社会。尽管中国面临巨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地缘政治挑战,世界1/5人口在30多年里所取得的进步不容否认。

  客观地讲,外界应该承认北京所取得的成就,欢迎这个可靠的伙伴并憧憬美好的将来。然而,外界经常怀疑中国的意图,附和对中国的谩骂挖苦,一些人甚至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再崛起。

  面对西方不能给中国以公正评价,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西方的敌意行为,一些中国人正在酝酿一种反西方情绪。“愤青”们指责各种形式的西方仇华行为,形成极端和危险的民族主义。如果任其发展,西方和中国就有可能陷入缺乏理解和相互排斥的恶性循环。

  西方对中国的普遍偏见不乏例子。在1936年出版的《蓝莲花》中,著名漫画人物丁丁救了中国人张充仁的性命。之后,两人之间有一段简短而有趣的对话。丁丁对张说,“许多欧洲人以为中国人奸诈、残忍”。这种对奸诈和残忍的描述解释了许多针对中国的偏见。不幸的是,进行妖魔化不是个别现象,这一直是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看法的特征之一。

  “竹幕”已随着戴高乐1964年承认中国和尼克松1972年访华而落下,但许多人仍视中国共产党为铁板一块的实体,认为他们不尊重本国公民及其唯一目标是保护其成员的利益。意识形态是这堵无形之墙的一部分。而事实上,中国在经济上的再崛起、政治变革及社会日益多元化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并塑造着中国的复兴。

  位于上海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中国政治面貌变化。在这所21世纪的党校里,意识形态不再主宰一切。相反,学员们思考管理、执政方法和可用于改善百姓生活的世界宝贵实践。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案例研究压倒了理论思辨和教条争论。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努力始于邓小平时期,并逐渐得到深化,如今在这个人治曾占主导的国家,法治日益发挥作用。

  中国的精英善于接受世界进步,西方即便不能认识到中国文明如何将世界提升到另一层次,至少也应意识到中国这种前所未有的包容性。(作者戴维·戈塞特,汪析译)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