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专访:改革开放加速中国的发展变化

时间:2009-07-13 15:4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罗马7月12日电(记者王昀加 王星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加速了中国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地位变了,以前是中国需要世界,现在是世界需要中国,”意大利最大日报《晚邮报》记者萨保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萨保罗说,他学习中文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他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到北京进修汉语,近年又作为记者多次来华,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触良多。他的经历记录了中国20多年的发展和变化。

  萨保罗说,他自小就对外语充满兴趣,但和中文结缘却十分偶然。当他还在读高中时,有一年夏天到英国找朋友玩,巧遇几个中国留学生。萨保罗看到他们用汉字写家书,觉得非常有意思。这是萨保罗和中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他说:“当时我觉得特别神奇,我什么时候才能看懂这些和拉丁字母完全不同的文字呢?”

  与中文的初识改变了萨保罗的人生轨迹。1982年萨保罗考上威尼斯大学中文系,开始学习中文,并于1985年首次前往中国,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行为期两月的短期交流。

  萨保罗说,1985年的中国物质生活还十分匮乏,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拥挤的汽车,但当时的中国人对于未来满怀希望。他们很喜欢和外国人谈天说地,通过外国人了解未知的世界。当时的中国人民已经为中国后来的快速发展做好了准备。

  “印象太深了,所有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首次中国之旅给萨保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

   大学毕业后,萨保罗于1987年再次来到中国,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对于当时的中国,萨保罗印象最深的有两点:无处不在的自行车,无处不在的工地和塔吊。当时他不止一次暗暗担心:不可能吧,这么多工程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全部竣工啊?

  2003年,萨保罗再次来到阔别15年的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调研。他发现记忆中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当年他以为“不可能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旧貌换新颜的北京、上海几乎就是另一座崭新的城市。此后,萨保罗每年暑期都会来中国,接替回国休假的《晚邮报》驻京记者临时工作一个月。

  “现在北京的交通如此密集、发达,私家车成为主流。去年我在中国大饭店附近等车时,就看到中国人驾着法拉利呼啸而过,”回忆起亲身经历的往事,萨保罗哈哈大笑起来,“变化确实太大了!”

  与20年前相比,萨保罗最大的感触就是亲眼目睹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他说,1985年他和中国人聊天时,他觉得自己和中国人仿佛身处两个不同的世界,他和中国人聊找工作、办公司、旅游、经商的途径,中国人却听得云山雾罩,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经历;如今的中国人阅历丰富,知识全面,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建造了宇宙飞船;中国汽车发展起步很晚,却拥有不逊于世界老牌同行的实力。总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是一个强盛的、现代化而热爱和平的大国。

  萨保罗并不赞同一些西方媒体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他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从未成为其他国家的威胁,世界各国应该与中国积极合作,认识到中国是朋友而不是威胁。

  萨保罗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作为《晚邮报》的常驻记者去北京工作,用手中的笔和纸记录中国发展的每个动人瞬间。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