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邮报》12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制造业巨人的摇篮
当中国30年前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时,杰弗里·莱姆(音)是先锋之一。当时,唯一能找到的适合建厂的地方是座废旧的镇政府楼,他雇了25名从未操作过缝纫机的农民。如今,这位香港商人在中国南方拥有5家工厂,手下数千名工人。他正是1978年12月开始的那场最终改变世界贸易面貌的试验的具体体现。
然而莱姆说,过去的岁月在当前挑战面前是小巫见大巫。现在,他需要把制造玩具和纺织品的工厂重组成为具有创造性的高科技产业,“这将困难得多。”
全球经济低迷的打击是沉重的。今年前9个月,广东有超过7000家工厂关门或搬迁。在珠江三角,对现状的新认识开始形成: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工法和环境法越来越严格……为此,中国推出一个规模庞大的计划来改造这一地区。政府没有出手拯救那些脆弱、劳动力密集型工厂,而是希望它们转移到内地,让广东变成中国的汽车城和硅谷。
如今,“解放思想”、“改造升级”成为了广东的热门词汇。一些公司还被要求关注国内市场,以打破中国经济对于出口的依赖。对许多工厂而言,这并不容易。他们擅长利用外国客户的设计制造产品,但不擅长市场营销以及将自己的设计推广给中国消费者。一家制造电影放映机公司的经理赛姆·何(音)说:“现在,人们能买得起我们的产品。但我们不知道如何销售这些产品。”
莱姆说,他的公司已开始自行设计产品,并在中国销售自主品牌的产品。但对许多公司而言,搬出广东将是一个挑战。他们在这里已经打拼多年,已形成了当地的供销网络。(王秀森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