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一位在中国成长的西方人

时间:2008-12-22 15:04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2月18日文章,原题:一位在中国成长的西方人

  中国曾经视外国人和资本家为洪水猛兽。今天世界各地的商人蜂拥而来,他们获得了巨大利润,也获得了热烈欢迎。出生在北京的克鲁克见证了中国人待客的优与劣。现在他仍住在北京,已经成了一名商人。回想起自己喧嚣的青年时代,他脸上带着一丝困惑。“我从来没想到,我最后会在北京做生意,更没想到是往中国进口葡萄酒,”克鲁克说。“也许我这种想法有些古怪。”

  要不是为了毛泽东,克鲁克可能不会在中国生活,因为他的父母对“新中国”充满信心,于是来这里工作。但是他说,即使这样,如果不是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挣扎着走出了毛时代,他也不必今天还在这里居住。克鲁克小时候,中国人对西方人不怎么了解。他和家人受到了特别关注。这种关注有时候没有伤害:他们到乡下旅行,好奇的人堵满大街。有时候则很悲惨:文革时期父母被关起来,自己也到金属加工厂劳动。

  他回忆说:“当时出北京的所有路上都有用中文、俄语和英语写的提示:不经允许,外国人不得越界。”这些警告现在早就没有了。“因为在这里成长,我过去总觉得我是中国好友的负担。仅是被看到和我在一起就是一个问题。我总是很感激那些不介意这些东西的人。”今天最让他高兴的一个中国变化是,他“可以自由地和别人交谈,不用担心交谈带来的忧惧。”

  今天,有40万外国人居住在中国,多数是看到中国的商机。除了在小地方,“大鼻子”不再是“稀有物”,传统上对外国人的称呼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克鲁克谈到以前的同学时说,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已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半数(中国)同学的孩子在国外生活,这并不使他们吃惊。”用克鲁克的话说,是“尝试新事物”这种开放的精神让他的生意(进口葡萄酒)突飞猛进。现在,中国崛起的富裕消费者对外国奢侈品的爱好正越来越浓。

  克鲁克回忆说,以前外国人和中国人被分开,在专门的商店和餐馆时花钱很多。“现在餐厅里中国人是大把花钱的人,餐厅里全是高档饭桌。”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外国影响不那么担忧了。克鲁克记得,以前每次出国回来都会给自己的父亲买一台短波收音机,让这位出生在英国的老父亲收听他喜爱的BBC节目。现在,克鲁克和其他人一样在网上收听BBC。 (作者彼得·福特,向阳译)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