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世界报:中国时尚探索走自己的路

时间:2008-09-03 14:16   来源:中国网

  法国《世界报》:真正的北京时尚

  在中国十分富有的新富人中,象征地位的模式是身穿欧洲高级时装,佣有豪宅和耀眼的大排量汽车。夏奈尔或迪奥服装必然会显示出能让人认出品牌的有特点的缩写字母,这也是路易·威登成功的原因。

  在收入比较低的中国人群中,对时尚和雅致的渴望也是很强烈的。展望中国市场的西方时尚专家们认为,从比例上来看,中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时装和美容预算高于西方人。

  上海现在依然是时尚之都,它比保守的北京更大胆。这些中国女子虽然没有机会都住在那里,但她们会到大商场购置服装,那里有各种有着英文、法文或意大利文的中国牌子服装,价格多少可让人接受,大多抄袭毫无想像力的西方标淮模式。喜欢连环画和互联网的年轻人则更多受韩国和日本时尚的影响,喜欢折皱材料和紧身裤。

  身为服装设计师的上海人张达(音)与一北京人合伙开设了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将工作室安在艺术家聚集地大山子。他从日常服装中吸取灵感,设计和生产系列服装。他说,“中国的时装设计历史很短,我们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在1978年和经济改革开始之前,个体时装设计是不存在的。

  张达曾在西安大学教授时装历史,而国内时装设计的发展让他跃跃欲试。他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服装设计师可以创立自己的牌子。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他们意识到确实能够在中国做些事情了”。他们面临着两种可能性:要么在大型成衣企业工作,收入颇丰,但创造性受限,只满足于复制世界潮流;要么推出自己的商标,这样具有一定的风险。张达这两种都尝试了。

  今天,中国许多年轻的服装设计师不喜欢欧洲美学对中国时装的过多影响。理由很简单:受文化大革命和时装被禁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的设计师只要有可能就会完全投身到西方模式中。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设计师则开始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更多地进行探索。张达认为,这有可能摆脱巴黎和米兰模式,并且以日本为例,因为部分日本时装设计师就拒绝这种模式。

  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起来的中国中产阶级女性该如何装扮自己呢?她们喜欢打扮自己,首选像玫瑰红、大红这样的颜色,避免突出黄皮肤的绿色和蓝色。她们喜爱引人注目的、有装饰的服装。尽管如此,她们还是显得很害羞,不喜欢浓妆艳抹。在北京,时尚越来越深入到大街小巷,年轻人则希望远离欧洲的影响。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