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环境】华尔街日报:他想留住消逝的黎族茅草屋

时间:2007-11-28 13:19   来源:青年参考

  美国《华尔街日报》:他想留住消逝的黎族茅草屋(作者 Simon Montlake/编译 华宝)

  香港人黄效文站在半山腰,透过一张描图纸看着下方葱郁山谷里的村庄。从这个位置看去,谷底那些草顶泥墙的房屋就像麦片,浮在由稻田和椰子树组成的绿色大碗里。纸上是建筑师手绘的地图,展示出路旁的一组房屋。黄效文指着它们,转身对绘图的匈牙利建筑师说:“我们得保住这些房屋。”

  黄效文并非土地投机者,也不是房地产巨头。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到过中国许多边远地区。过去20年他一直力图保护自己发现的东西,不光是动植物,还有这个国家的本土文化。

  他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努力,引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急于奔向未来的国家,过去究竟价值几何?或者说,经济发展是否应该优先?黄效文这次要保护的,是海南岛土著居民黎族人的文化遗产。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退休教授科林·马克拉斯说,有的少数民族可能会抵制现代化,因为他们害怕失去自己的文化。但很多人想多挣钱,提高生活水平,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黎族是中国正式承认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海南有着近800万人口,其中大约120万为黎族。传统上,黎族人从事农耕、狩猎、捕鱼和经商。他们的纺织品以应用传统染料和精美的织锦而闻名,但这些纺织品的制作工艺即将失传。如今,大多数黎族人住在城里,在跟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但也还有如洪水村这样的“文化孤岛”。洪水村隐身于海南西南山区,村民大多自给自足,种植水稻和蔬菜以及养猪。通向村子的最后12公里道路直到1997年才铺砌完毕,从海南省会海口市开车到这里需5个小时。

  59岁的黄效文曾是摄影记者,吸引他前来的是这里的传统建筑——泥墙、茅草顶房屋,这种设计能在海南湿热的夏季保持屋内凉爽。海南像洪水村这样完好保留着传统民居的村庄已所剩无几。

  黄效文与一群专家共同为这里制定了远景规划,其中就有建筑师以及一位瑞士社会人类学家盖坦·留斯。他还带了两名电影摄制者,将村民生活拍成纪录片。与此同时,黄效文开始游说政府官员,为他的项目保留大批泥墙房屋;这批共54幢房屋将作为一个整体,在村中被相对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黄效文矮小精悍,浅褐色的眼睛闪闪发亮,头发已经开始花白。他似乎很自信,觉得自己的设想能行得通。的确,在短短几天内,他就成功说服当地官员让步:14座房屋将会留作保护区,村子的旅游开发将由黄效文的中国探险学会负责。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总部位于香港。另一片房屋被划为社区活动中心。黄效文还得知,如果附近能找到修建新房的土地,其余的房屋也可能会保留。

  不过,他的说服工作并非面面俱到,黎族村民就仍一头雾水。他们世世代代都住在泥墙房子里,非常希望将老屋翻建成现代式砖房。

  和黄效文一起的社会人类学家留斯担心,现在才开始整理黎族过去的资料是不是已太晚了。他说:“传统已经消失了,我们现在抢救的只是房子。”

  其实,就连让房子完好地保存下来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村民们抱怨说,很难在当地找到适合的草来替换旧茅草屋顶。这种茅草要在烧荒之后的地上才能正常生长,但现在政府禁止烧荒。另外,烧木柴的炉子散出的烟雾,能保证用泥巴和茅草混合起来垒的墙不致腐烂,所以,没人住的房子很快就会塌掉。

  但对文化保护充满激情的黄效文并未被吓倒。他准备尝试在茅草下垫上一层塑料,以延长茅屋寿命。他们还在租借的房子里装上空调,并开始考虑将房子改造成度假屋。对外展览的茅屋里将展示这一地区的自然景观及黎族手工艺品。黄效文的梦想是,在村里创造一些就业机会,让年轻人有充分理由留在这里工作生活。

编辑:董洁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