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僵尸车,管理者无章可循
在南京,忽然消失的单车企业不止町町一家。绿色车身,曾在南京街头现身的快兔出行,也默默地撤出了南京市场。7月上旬,记者下载该单车APP试图用车时,已操作不了。一个月来,记者偶尔在南京城区看到快兔车辆,多集中在小区偏僻角落。
7月30日,本报刊发《上万共享单车被弃折射管理之痛》。半个月之后,即8月15日,南京市建邺区停车办负责人张中系告诉记者:“新闻刊登当天,报道中的车辆已被领走很多。现在还剩三千多辆无人认领,包括快兔出行、町町。”
8月15日上午,记者根据停车部门提供的联系方式,致电快兔出行南京方联系人刘凯,得知记者身份后,对方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并挂断电话。
对于这三千多辆“僵尸车”的处置问题,作为管理者的张中系表示很为难,“没有相关文件或者法律条例,能告诉我们该怎么处置。现在只能帮企业看管好。”这需要基层投入更多的人力、场地等。
优化制度,共享单车才能“骑”更远
我省著名互联网分析师余斌说,野蛮生长近一年,共享单车现在出现了“双极格局”,“大的企业,比如摩拜单车、ofo等,会越来越成熟;但小企业,比如町町等,可能慢慢就被市场淘汰。”在他看来,“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现有的所有共享经济,都是‘试错’。快兔出行等的退出,是市场选择,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町町、快兔等主动或被动退出市场。”
“共享单车行业洗牌,经营好坏直接由市场决定。”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表示,企业入市、退市都正常,但应当遵守基本诚信原则,应妥善处理用户押金。此外,在他看来,政策、法律等,应该及时跟上来。另一方面,僵尸车的处置、押金监管等问题“还得需要相关法律法规”。此前套牌车问题不断时,就有城市推地方法规,规定相关部门可以销毁或拍卖车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法规,授权相关部门,就在规定日期内,通过拍卖等方式处置掉‘僵尸’单车,费用可用来善后。现在看来,引导共享单车良性发展,还是需要优化各种制度。”
本报实习生 陆伟晶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