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19:57:36
  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中国台湾网

体育专家郝勤:“一地鸡毛”的中国足球必须改头换面

时间:2012-04-26 09:03  来源:新华网

  应当说,足球、篮球等联赛职业化后,不管是制度上还是运动员的心理准备,再到赛事运行机制上来说,中国体育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因此,中国职业足球出现危机后一落到底,振兴乏力——它破坏了公平竞争原则的底线,而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使之东山再起极为艰难。

  “双轨制”的瓜不甜

  中国足球深层次的问题在“双轨制”。中国体育军团可以在奥运会上拿许多金牌,但是仍旧没有找到适应市场化和职业化需求的路径。这也是谢亚龙、南勇、杨一民他们的悲剧——他们本来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但做的却是市场化体制的事,这样就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错位。

  对谢亚龙的身份而言,他到底是一个公司的CEO呢,还是国家公职人员?他应该服从谁的利益?当年谢亚龙上台,为了保奥运出线权就牺牲职业联赛的利益,就可以不管职业体育赚钱的需求。这就是身份的错位。

  与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路径相反,国外的职业体育是由下而上形成的,政府并不插手具体事务。比如英国最早的职业足球,阿森纳、切尔西、曼联等俱乐部都属于某个企业、某个社区,代表某个城市,由企业或是拥护者捐款来办俱乐部。同时,它也是在市场机制下运行,不断进行市场化的竞争和淘汰后,演变成职业运动。

  因此我们看到的欧美国家的体育职业,市场化、法制化程度都比较高,大众文化的准备也比较充足,这就给职业运动创建了一个良好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即使意甲爆发“电话门”丑闻危机,尤文图斯被降级,但是意甲联赛本身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

共 3 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分享到:
编辑:张晓静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