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准备对做好的马扎进行精加工。
年过百岁却依然精神矍铄,在退休后的41年中,捡拾木料制作了几千把小马扎、板凳送给邻居……在朝阳区劲松街道农光里中社区,101周岁的李庆祥老人用自己的巧手和爱心绘出浓浓的邻里情。
身着蓝色工作服,脚踩一双棉靴,须眉雪白,面带微笑,端坐在齐膝高的板凳上。不久前,记者去探望在家中的李庆祥老人。“你也吃一块儿,好吃。”老人热情地拿起一块桃酥递到记者面前。此刻,他正准备享用自己的早餐: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两块桃酥和两块蜂蜜蛋糕。老人说,退休41年来,他除了每年的初一早晨会吃饺子外,其余每天的早饭绝不改变。
“吃饭不用人喂,走路不让人扶,就连日常起居也很少要人打理。”老人的儿媳张女士说,老人退休后始终保持着严格的作息时间和独立的生活习惯。
1911年,李庆祥老人出生在山东淄博,后来随父母来到北京生活。年轻时他便热心助人又不求回报,周围的人都喜欢找他帮忙。1951年,他成为北京市光华木材厂的一员,一直在门窗车间从事刀具工作。由于技术娴熟,工作3年的他便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的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大会堂的第一批窗换修就是我带头做的。”随后的工作中,老人先后带了20多个徒弟,在首都很多知名建筑中都留下过他们劳动的身影。
退休后,老人每天都会骑着三轮车到街头巷尾,捡拾废弃的木料,为街坊四邻制作马扎、板凳。
老人的儿媳告诉记者,父亲最多时每周能做十来把马扎,最少也能做五六把。老人格外用心,不光在用料上精挑细选,在细节上也毫不含糊。每当做出一批成品,他都会到小区内转悠,看到外面看棋或走路累了无处休息的老人们,他就会主动送上一把。由于老人的马扎质量精良,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对登门索要马扎的居民,他“来者不拒”。
在老人面积不大的家中,记者看到了几十把各种样式的马扎,有带靠背的高马扎,有普通的X型马扎,还有各种板凳和小木桌。家中的阳台就是老人的“工作间”,里面满是木料和各种工具。
“接缝处用木楔子多加固一遍,扎面用双层帆布绷牢,能结实很多。”老人拿起一只有破损的马扎,一边修补一边说。虽然老人的手如今已不像以前那么灵活,但他仍喜欢经常动动手、改改工,把倾注了爱心的作品送给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