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北京市规委报告称 将控制需求以应对交通拥堵

时间:2010-11-18 13:40   来源:京华时报

  昨天,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市规委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实施情况评估工作的报告。市规委主任黄艳在报告中提及交通问题时表示,本市将采取优化供给和控制需求并举,采取更加有效的综合措施,积极应对交通拥堵问题。

  黄艳称,按照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已经5年,此次政府组织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今后,政府将重点解决好交通和住房问题。

  评估报告中提出,本市将防止人口规模盲目扩大、积极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根据北京人口增长的现状与趋势,充分考虑影响城市人口聚集的多方面因素和不确定性,在坚持国务院批复和总体规划确定的近远期适宜人口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服务保障水平和合理预留未来扩展的可能性。

  同时,要加强人口增长情况的动态监控,积极应对各种发展状况,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应对预案。管理与服务并重,建立健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调控机制,通过控总量、调结构、优化分布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使人口增长与首都城市性质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相适应。

  解读

  通过经济手段可应对拥堵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表示,优化交通供给包括道路和交通设施的增加及完善,以满足交通出行需求。控制交通需求通过鼓励交通需求转向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并对小汽车的使用和拥有采取控制和引导,以更高效率地利用公共交通供给设施。

  结合北京当前的交通情况,优化交通供给不仅包括发展轨道交通、公交、道路等交通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交通出行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扩大覆盖范围,吸引更多市民乘坐公交出行,从而提高公交出行比例,优化交通出行结构。

  从控制需求角度来看,通过加强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可以对交通的刚性需求进行调整,如在轨道交通沿线新建高密度小区,尽可能缩短市民从住所到工作场所的距离。而弹性需求可以通过需求管理的方式进行调节,如今年4月份本市大规模提高13个重点区域的停车费,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市民出行。总体来说,优化供给和控制需求并举,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可以更有效地应对交通拥堵的问题。

  评估报告

  政府报告:政府听取多名专家意见委员评价:规划应委托第三方评估

  黄艳称,评估总体规划的三家主要单位为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时委托10家专业研究部门开展重点专题研究。聘请吴良镛、李晓江等权威专家领衔,并请李京文、冯飞、王如松等近30名各领域知名专家参与人口、产业、生态等专题研究,并征求专家意见。同时,征求相关政府意见,并在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综合评估意见。

  孙其信委员认为,政府对自己制定的总体规划进行评估,存在难处。

  孙其信说,评估是为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不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整和修改。所以,孙其信建议,按照惯例应该由第三方评估,这样更加客观、实事求是。既要尊重规划,也要客观对待规划的局限性,客观反映城市发展的需求、变化和新形势的要求,通过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找到解决当前北京市建设发展领域的办法、策略和出路。

  政府报告:环境承载能力稳步提升 委员评价:环境承载力判断太乐观

  黄艳在作评估报告时提到,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稳步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增强,其中,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8%,市区、郊区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4%和51%。同时也指出,人口规模快速增长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对此,陈吉宁委员认为,“北京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稳步提升”的判断过于乐观,从水资源方面来讲,水的承载力实际上是变得更为脆弱。因此,陈吉宁建议,在承载力方面是否还要更科学、更谨慎一些,不要盲目认为都很好。

  黄艳在作报告时称,五年来本市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着力解决人居环境和住房、交通、上学、就医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更加完善。

  黄艳也指出,交通、住房、公共服务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今后,本市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交通、住房、人居环境、公共空间和城市管理,更加注重民生和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管理精细化。

  对此,李昭委员表示,我们现在和五六年前相比,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交通问题更加突出,市容环境没有达到奥运会前的水平,垃圾问题、教育问题、幼儿问题、老年人看病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我们要敢于面对这些问题,在“十二五”期间统筹解决好这些问题。

  与此同时,王德修委员认为,宜居城市建设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住房、交通、上学、就医更加完善,但是群众感觉并不是这样。如交通越来越拥堵,而不是更加完善。这不能光看政府修了多少地铁和马路,而要看看百姓出行比原来好还是不好。

编辑:许莉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