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京(左)接受北京市台办王正智、郭宁与本网记者的联合采访。(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中国台湾网6月22日北京讯 (记者 李杰)近日,我国地质学家李捷雕像在京落成。李捷之子、台湾淡江大学美洲研究所荣誉教授李本京特地赶到北京参加落成仪式,20日下午,北京市台办与中国台湾网联合对李本京教授进行了采访。
骨肉分离 永远的伤痛
李本京先生是美国圣若望大学历史学博士,在美任教18年。1983年返台任教,曾任淡江大学国际研究学院院长、美国研究所所长,现为美洲研究所荣誉教授,中美文化经济协会荣誉理事长。
“这次回京看到父亲雕像落成,自己也算了了一份心愿。”李本京说,“我12岁就离开大陆,和妈妈、二姐一起到了台湾,父亲和大姐留在了大陆,这一分别数不清的年日就过去了,直到父亲1977年去世,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眼前的李本京教授精神矍铄,言谈举止有谦虚儒雅的君子之风,谈起双亲家人时候,追忆中透露着真挚的家国情怀。
“我那么小就离开了父亲,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我这一生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道,一切都是空谈,自己的事业什么的都是像没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撞出来的。”谈起往事,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依然掩不住难解的感伤。
到了台湾之后,李本京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生活陷入了困境,“最最不幸的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我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心力交瘁,感到两岸亲人团聚的日子可能遥遥无期了。”一急之下,李本京的母亲得了中风,很快就去世了。当时的李本京才读初中一年级,他的二姐在一家医院做医师,身体不好,收入也十分微薄。“母亲去世那一年,我总感觉到我在做梦,我不能接受母亲不在身边,所以常常用手掐掐自己,掐掐手,掐掐脚,感觉到痛,原来我不在梦里面。”
回忆在岛内学习和生活,李本京说,其实12岁的小孩,很多事情似懂非懂,当时在公立学校就读,虽然很苦,但也幸亏得到很多好心人帮助,总算挣扎过来。
“我当时一个人住在姐姐配给的宿舍里,姐姐住在医院里,没人做饭,学校老师看我下课不回家,就问我:为什么总在学校打球?了解到我的环境后,老师告诉我,那你跟我们一起吃饭好了。”李本京说,“我是当时唯一的参加老师膳食团、和老师一起吃饭的学生。当时每一桌剩的饭菜也都收集起来留给我。我那时人生不知道怎么过的,没有思想,没有抱负,下了课就打球,老师剩了菜我最高兴,又可以吃的更饱了。回忆起来,没有特别觉得有哪一件事,让我觉得那段时间如何如何,整个人都是空洞的。”
现在想来,也许感觉做梦也好,不愿思想未来也好,都是一个年幼的孩子对面临的巨大伤痛的本能逃避。李本京说,台湾像我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同龄人孩子,当时还有千千万。历史是由众多人的故事组成的。那些孩子每个人都有故事,听起来一样,但每个人的故事一定不同:相同的是都骨肉分离,一家人分成两部分,留下了永远的缺口;不同的是家里哪几个人留在台湾,哪几个人留在大陆,自己只是众多故事里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