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将军隶书大字“还我河山”,至今被自贡人民刻在龙凤山岩壁。(中国台湾网记者 宣玲玲 摄)
中国台湾网5月15日自贡讯 (记者 宣玲玲) 5月15日,中共自贡市市委副书记谭豹及中共自贡市市委宣传部长向全华、自贡抗战史研究学者及海峡两岸媒体“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的记者共同走访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及档案馆,了解自贡在抗战时期“产盐献金”的史实。
“井深总长度相当于400多座珠穆朗玛峰”,“井壁可以绕赤道3圈”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宋良曦介绍道:当时在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靠自贡人民手工钻探的盐井共达1万3千个,每个约300米深。日军称自贡是让日军胆寒的“军事大工厂”。
“自贡盐工在日机轰炸之时冒着敌人炮火扎好井口,封好灶火,然后才躲进防空洞,空袭一过,又立即开启灶口,点燃灶火,开始生产,盐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自贡在整个四川的盐税比重达到80%,那可是能支撑27个整编师啊!”宋良曦感慨颇深。
除了产盐,自贡在抗战期间还积极献金抗日,连妓女、丐帮、囚犯也纷纷参与。当时全市22万人口献金总额达1亿2千万(法币,下同),创全国献金22项第一。至今还流传着自贡献金的感人故事:贡井地区的一个老人倾其一生积蓄把200大洋全部捐献,两岸媒体记者感叹道“那可是她的养老钱,送终钱,棺材钱啊!”;当时念书的盐商女儿们纷纷拿出戒指项链等嫁妆;还有人匿名捐出600万,至今仍未找到其人。当时报刊称捐款的沿街道路上“钞票如雪花飞舞”。冯玉祥将军对自贡的献金热情深感欣慰,趁兴挥毫,写下四个隶书大字“还我河山”,至今被自贡人民刻在龙凤山岩壁。
面对两岸记者提问“抗战精神对两岸关系的启示”时,自贡抗战史研究学者无不感慨的表示,两岸同胞在大敌当前的年代都能携手合作,为什么不能在和平年代再次团结一致,这是一个“时不我待”“水到渠成”的事情,“两岸同胞是时候该团结一致,携手并进,共促中华民族复兴了!”
资料:全面抗战的八年中,川盐“增产赶运”,自贡井盐运销湘、赣、鄂、豫、川、康、黔、滇北等地区,供大后方三分之一的人口食用,并且对稳定这些地区的战时物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史料统计,1938年至1945年,自贡盐场共生产食盐1938901吨,创造税收21亿元。这是一个当时面积仅160多平方公里、人口22万的城市创造的奇迹,在中国同等地域绝无仅有。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中国台湾网记者 宣玲玲 摄)
[ 责任编辑:宣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