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快讯  >   正文

台湾教授张依依:我的“蒙古大夫”(组图)

2009年12月09日 16:22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台湾网12月9日消息 标题《我的“蒙古大夫”》   

 

 

甘旗卡小镇街景  

  这几年的日子,可谓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把我的心搞得像满布皱纹的纸,也把我的身变成了破布娃娃。

  于是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节目,介绍内蒙古通辽一家以传统蒙古族手法治疗骨伤的蒙医整骨医院时,突然有一种一定要去被那神奇的手法治疗的冲动,觉得只有那儿,才能治好我多年来累次受伤所带来的不舒服。然而,就像电视节目中所说的,“蒙古大夫”,不正是一般人嘲笑的负面之词吗,并且内蒙这样远,我在那儿又无亲无故,怎么找去呢?

  所幸网络方便,于是我将医院名字背下来,上网寻找。找是找到了,可是只有这样的地址──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和院长的姓名与手机号码。无奈何,打去吧。大陆和台湾的手机长途有时很不清楚,何况这种没来由的电话,沟通起来一定很费劲。电话通了,接电话的院长头脑清楚,毫不含糊,稍事自我介绍后,我劈头就问:

        “请问你们那儿安全吗?”
  “我们这儿只有比台湾安全。”
  “你们那儿有大草原吗?”
  “有。”
  “有马头琴吗?”
  “有。”

  这简短的对话,使我当下决定暑假要去内蒙古通辽,一个原属“辽北省”,对我而言只是地理名词的地方。

  步出机场,胡院长带了书记等一干人马来接,这才知道“甘旗卡”(蒙古族语“马鞍鞘绳”之意,由于蒙古族人习惯于把猎物拴在马鞍绳梢,故又引喻为满载而归)小镇离通辽还有一小时的车程。等一行人风尘仆仆到了镇上,院长还置下了丰盛的酒席,医院的重要人士与我未来的医生均在座,美酒、美食摆满了一桌子,使我这个原本就很“普罗”的人,更觉承担不起,但院长说:“你是本院第一个远从台湾来看病的客人”,我只有生受了这份盛情,岂知这只是日后一系列“大宴”的开始。

  没有去过内蒙古的人,不能领略蒙古族人的好客与热情;阿拉法特说过,阿拉伯人好客,但吝于捐赠慈善团体,犹太人则刚好相反,不好客,却勇于慈善捐款。这样的差别,来自生长的环境和民族成长的历史;住帐篷的人,生性好客,有远客来,不惜烹牛宰羊;千百年来一直居住蒙古包的游牧民族,虽已住进了现代化住房,但仍然保留了好客的豪迈与热情,把我这汉人,尤其是来自台湾、久居美国,已十分西化的汉人,吓了一跳,觉得自己何德何能,原来蒙古族的好客到这样的程度,这可是冷漠的都市人所望尘莫及的。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