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2月2日廊坊讯 (记者 刘畅)神猴辞岁,金凤迎春。腊月二十九,廊坊固安柳泉镇。大红的灯笼早已挂在门的两侧,“福”字窗花贴在可以映见人影的玻璃窗上,为农家小院增添了多分喜庆。阵阵炊烟袅袅升起,满院子的年糕香吸引着放炮仗的孩子们到屋里探个究竟。这里,就是老人尚秀英的家。
尚秀英,1949年出生,与共和国同龄,经历过新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发展。在老人看来,过年撒年糕更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数十年来,她始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尊重。
“快进来,关好门!年糕撒生了就不好了!”尚秀英一遍遍的嘱咐因过年而分外兴奋的孩子们!丁酉鸡年,“庄重严肃”的撒年糕仪式又在老人家里隆重登场!
灶里炽热的火熊熊的燃着,一锅早已煮熟的红豆平铺在蒸锅布上,红豆打底,这是小村落里多年传承下来特有的撒年糕习俗。“糯米年糕比较黏,但我一直用黄米面做。几十年下来已经成习惯了!”尚秀英老人说。“烫面”是做年糕不可或缺的程序,黄黄的面粉与热水交织融合,便成了做年糕的好材料。老人佝偻着身子,小心翼翼的将烫好的黄面敷在红豆层上,随后密密的撒上一层红枣,这就便成了一层了!
“过年吃年糕,来年节节高,我从小就听长辈们这么说。”1970年,尚秀英嫁入婆家后,更是得到婆婆手把手的“真传”,撒年糕这个重任便落到了她的肩上。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年糕真的可以算上一个稀罕玩意儿,顺理成章成为孩子们期盼过年的理由之一。“那时候家里穷,黄米面都是自己去磨,也不会撒太多,大多都主要留给老人孩子吃。”尚秀英回忆道,“以前家门口有一棵枣树,年糕上的红枣都是从自家枣树上摘,也算是自给自足了!”记者注意到,老人家门口如今也种着一棵枣树,猜测应该也是为年终美味做贡献的吧!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大鱼大肉对于人们的吸引力远没有老人亲手做的年糕诱人。“今年我得多撒几锅,等亲戚朋友来了可以带回家尝尝鲜!”尚秀英说。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对尚秀英来说,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是一锅年糕!
院子里的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响着,年糕香气越发变浓,尚秀英正招呼着孩子们进屋吃年糕......(完)
[责任编辑: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