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2月2日通辽讯 (记者 李天祺)炖公鸡,烀土豆,炒木耳……简单的六个菜,全家九口人围坐在桌前,听着收音机里的相声歌曲,姥爷喝着酒,年纪尚小、穿着新衣服的姨舅们因为每年才能吃到一次的炖鸡洋溢着幸福。1967年,姥姥眼中的新年,贫苦却年味十足
生于旧时代,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在“文革”中走过,从抚养7个儿女的一无所有,到如今新年家庭聚会时的儿孙满堂,几十年来,姥姥眼中的新年变得平淡,却幸福美满。
“时代好了,年味比过去淡了许多”
听姥姥说,六十年代时候的新年,虽然贫苦,可年味浓着嘞!每逢新年,孩子们都会得到一件新衣服,而每年只会得到的这一件新衣服,能让孩子们高兴地睡不着觉;过去家里没什么摆设,每到新年,家里都会换一幅年画,年年有余、麒麟送子、京剧画面……在那个没有色彩的年代,五颜六色的年画成为家里唯一的彩色挂饰,能让孩子们看上整整一年;在还要用粮票油票,任何东西都要用票换的年代,钱就变得弥足珍贵,每到新年,孩子们都会得到足足二毛钱的压岁钱。
“一年下来,只有过年才有机会改善生活,这年自然就有味道了”姥姥经常说。
“现在国家政策好啦,科技发达了,啥事儿在家都能做,孩子们没事就拿个平板电脑,要不就玩游戏,要不就抢红包。做饭做菜不紧缺,想吃啥吃啥,这年味儿啊,没那么浓喽!”!
“现在我儿孙满堂,年过得可幸福喽”
大年初三,从10岁的孩子到80岁的老人,全家18口人围坐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每当这个时候,姥姥都会感慨:“看这一大桌子人,孙子外孙,儿子女儿,姑爷儿媳,儿孙满堂,我这心里可幸福喽!”
50年前,姥姥的新年可没这么幸福,7个儿女需要抚养,一到冬天,孩子的棉衣棉裤就是大的穿不下小的穿,小的穿不下把棉花掏出来重新打一件棉衣,然后再大的穿不下小的穿,循环往复……粮食更是少的可怜,过年的肉需要用平时攒的肉票去换;过年包饺子才有机会用当时最好的白面,面却依然发黑;自家养的鸡过年才可以杀一只来吃;猪肉是不敢奢望的,只能在炒的蔬菜里看到零星半点。用姥姥的话说:“苦的不能再苦了”。
“1982年吧,生活开始改善了,街上有东西可以买了,孩子也都渐渐长大,有开始工作的了,过年的时候餐桌上的东西就多了,肉,海鲜就都有了。穿的也多了,不用再一件衣服几个人穿了。到现在就更好了,啥都不缺,虽然年味儿没过去浓,可比过去幸福多喽”。
50年后,满桌子的鱼虾蟹肉,觥筹交错,饭后孙子陪着姥姥聊天打麻将,谈天说地,谈笑风生。2017年,姥姥眼中的新年,满是幸福。(完)
[责任编辑: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