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俊
10月2日,世界银行发布《贫困与共享繁荣》报告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但世界极端贫困人数仍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13年全世界有近8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9美元,极贫人口比2012年约减少1亿人。对这种变化,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中国等亚太地区国家贫困人口下降对减少极贫人口推动最大。
这不是世界银行首次强调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一年前,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郝福满在接收采访时就表示,中国在减少极端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得到了广泛承认。世界银行使用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价(PPP)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线对全球贫困所做的最新估算显示,中国低于这一国际贫困线的人口比例从1988年的88%下降到2012年的6.5%。“中国的成功比我们过去认为的还要大。确实是真正的非凡成就。”
郝福满所提到的“非凡成就”,不仅是数字上的巨大跃升,也是过去30多年,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努力消除贫困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按照中国现行扶贫标准衡量,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73.5%,下降到2014年的7.2%。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6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与此同时,农村贫困地区道路、水利、电力、住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情况显著改善,教育条件明显改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回顾中国这30多年来的减贫之路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世所罕见的行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伟大经历与经验。这条道路,就是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在这条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上,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这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先决条件。在这条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上,政府始终将扶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坚持不懈地强力推动减贫进程;以开发扶贫、促进发展替代救济扶贫,提高扶贫对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以社会帮扶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以自力更生、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要求,依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身力量改变落后面貌;通过社会保障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兜底扶持。
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贫事业,是基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让13亿多人过上好日子,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一深刻认识。从本质上讲,中国的行动也体现了对发展问题的深刻认识。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纽约出席联大系列活动期间,在有关场合就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没有发展一切无从谈起。要将消除贫困和饥饿等目标作为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作为支撑,在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形成良性循环,走出一条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的这一发展理念,在转化为中国推动减贫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案。一年前,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方与各国携手推进议程的意愿和决心。前不久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也承诺积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G20峰会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致力于推动全球包容、联动式发展。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困难风险增加的今天,中国的这些举措,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作者系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