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   正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坚决打击分裂破坏活动

2013年05月06日 15:05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发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车俊的答问全文。车俊表示,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车俊介绍了新疆提出的“两个率先、两个力争”内容,表示兵团党委在深入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要求、综合分析兵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以及主要差距的基础上,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8年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力争兵团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的比重提高到 20%。提出“两个率先、两个力争”的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治区党委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半,兵团发展面临着中央和自治区支持力度加大、对口援疆持续深入、兵地关系明显改善、自身发展势头良好等新的环境和机遇,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是中央要求兵团在新时期更好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三大作用”,自治区党委要求兵团不断壮大综合实力、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兵团理应努力在新疆经济总量中占有更大份额、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服务各族群众上多办好事实事。

  三是兵团有着长期发展特别是两年多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小康总体实现程度领先西部、位居西北榜首、与中部基本相当。兵团生产总值2010年增长13.9%、2011年16%、2012年18.4%,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33.5:33.8:32.7调整为32:40:28,城镇化率比2009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58%,小康实现程度23项指标中已经有13项指标实现程度超过 90%,基本或接近实现小康目标。

  四是兵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等部分指标远低于总体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亟待破解,一产不精、二产不强、三产不活,产业结构不合理,职工持续增收压力较大,而且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和难以预料的变数,兵团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一目标奋勇前进。

  在谈到新疆提出的走“三化”道路时,车俊介绍,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仍是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关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具体要求,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些为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也进一步说明我们把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是完全正确的,与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都内在地包含着信息化的内容和要求。

  车俊强调,新疆将坚定不移地以“三化”建设为抓手,积极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带动作用,丰富屯垦内容、转变屯垦方式,加快形成以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信息化贯穿其中的发展格局。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作为“三化”建设、“新四化”联动的重要依托,做大做强二产、做深做优一产、培育搞活三产,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服务业长足发展的兵团现代产业体系。要进一步落实政策、完善服务、营造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要统筹抓好腹心师团、南疆师团、边境师团的协同发展,积极支持腹心师团率先发展,优先推进南疆师团和边境师团加快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扶持力度,促进兵团整体跨越、同步全面建成小康。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三化”建设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兵团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能力。

  发展生态文明方面,车俊指出,新疆落实“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将进一步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三化”建设全过程。兵团绝大多数团场建在风口最前哨和沙漠最前沿,是保护绿洲的第一道屏障。兵团坚持实施以天然植被保护恢复、人工防风林、防沙治沙、节水灌溉、农田林网为主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在边境沿线建设与防风林、护路林、农田林配合的边境林体系,实施居民点绿化、改善人居环境,成为抵御风沙、保护新疆绿洲的“生态卫士”。兵团是全国节水农业示范区,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55.07万亩,占兵团有效灌溉面积的70.9%,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器材生产技术居全国前列。我们在新疆自治区地方示范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了地方农业开发、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加,促进了地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了兵地团结和民族团结。我们将集约利用资源,严禁擅自进行水土开发,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工作。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开展各类生态创建,加大城镇团场、连队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就新疆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车俊介绍,兵团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有利于有效履行维稳戍边使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处理得好、发挥得当,新的更大的体制机制红利和发展潜力将会不断地创造和释放出来,成为兵团发展壮大的最大优势;反之,则有可能成为兵团科学跨越的最大障碍。要把事关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对兵团体制改革起着纲举目张作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集中攻坚克难,不断激发兵团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要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加快推进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接轨、兵团自身优势与市场资源优势的有效结合,更好发挥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对企业的干预和企业对行政的依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党政军企合一、师市合一、团镇合一体制的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快法治兵团建设进程,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更好地保障职工群众在团连、企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和民主、依法、科学决策的体制机制。要着眼于统筹用好疆内、疆外、国外三个市场、三种资源,打破行政壁垒,优化服务环境,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加快完善更加有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要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活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和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阵地建设,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升兵团文化的传播力。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既适应“三化”建设要求又能有效履行使命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健全全覆盖、均等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谈及“兵团精神”时,车俊指出,当前,兵团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干部职工群众思想认识日趋多元活跃,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我们要用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教育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使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成为兵团人的核心价值追求,为完成使命任务提供正确价值引领和强大精神力量。尤其是几代兵团人在长期屯垦戍边实践中,用生命、鲜血和汗水,熔铸成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是兵团人的核心追求,“无私奉献”是兵团人的精神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人的历史写照,“开拓进取”是兵团人的时代风貌。要把弘扬兵团精神融入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深化拓展唱响兵团精神宣传教育活动成果,推动兵团精神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干部职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继承弘扬老一辈兵团人的光荣传统,构筑当代兵团人的精神家园。要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伟大实践中丰富兵团精神,用不断发展的兵团精神引领屯垦戍边新的实践。

  车俊特别强调,要坚持把兵团事业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捍卫者。要坚持提高总量、提高素质、提高能力,建设全国一流民兵队伍,抓好职工全员军事训练,加强应急处置、重点地区基层力量建设,不断增强“兵”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完善兵地一体、上下联动、应对及时、处置有力的维稳戍边工作机制,确保兵团自身稳定,积极参与地方维稳,强化戍边守防功能。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服务新疆发展大局,加强兵地团结,增进民族团结,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