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是近来最热的话题。
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人口普查都是一项国情国力调查。在中国这个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国家,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情况,更可谓第一国情。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一次会议上,更将如实掌握人口普查数据的重要性,上升到了“维护我国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的高度。但是,与2000年的“五普”相比,经过10年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加剧、利益多元化、社会心理变化,都给此次人口普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这些困难的极端者,如《扬子晚报》报道的,南京下关区最大的流动人口聚集地位于幕府山街道,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凶猛的狼狗。每个普查小组得另外配备一名专业的打狗队员,普查员才敢入户。这类情况是很少的,但“入户难”是很多的。
相对于之前人口普查,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的心理也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发生着变化。人际关系的淡漠,不信任心态的蔓延,使不少人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家“隐私”泄露给别人,越来越不愿意让陌生人进自己家门,越来越不愿意相信别人。
在这样的社会心理下,单纯地强调“人口普查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单纯号召人们要积极配合人口普查,显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反而会让公众生出反感。因为“个人信息泄露”在当今的社会,已成为一大公害。在你都不知道推销商品的是怎么把你家信息搞到手的情况下,自然对于登记自己私人信息有着天然的抵触心理。
这些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把这心理当做理由以不配合或拒绝人口普查,就是错误的。人口普查绝对不是在医院生个孩子、在4S店买辆车那样的普通登记,而是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国家动作”。《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明确规定,人口普查的数据仅作为数据调查、政策制定参考依据,不作为政府行政处罚、政绩考核的依据。人口普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普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作为对人口普查对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不得用于人口普查以外的目的。
入户调查阶段,明天就要结束了。在有着严格保密措施的“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的权威性面前,在越来越了解人口普查意义及做法的情况下,相信“入户难”的问题也最终会得到完满解决。然而,重建社会信任的难题,并没有解快。当我们面对人口普查员把自己的“隐私”和盘托出时,并不代表这种社会信任就建立起来了;因为当对方不是人口普查员时,我们会依旧把“不信任”三个字高高挂起,把“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当成处世准则。从这个角度说,人口普查是在“国家权威”的保证下的一个信任特例。
社会信任感的缺失,是可怕的。这次的人口普查,既普查出了人口情况,也“普查”出了心理状况。而后一点,也就是重建社会信任的重任,其完成起来要比人口普查难得多。(作者:甄雨行)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