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人物
冯乃林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人口的构成是什么样的?从第五次人口普查至今的十年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一系列的问题,将有待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后得出答案。
11月1日零时,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11月1日到11月10日,人口普查将正式开始登记。
虽然已经进行过五次普查,但是,人口普查查什么?人口普查会不会造成公民数据隐私的外泄?在采访中,很多公众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日前,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冯乃林回答了本报的提问,他说,根据《人口普查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普查数据。他也呼吁,公众认真回答普查员的询问,如实提供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个人资料。
普查80亿预算怎么花?
不少普查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11月1日零时,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就像是给全国人口在11月1日零时照了一张相片,人口普查就是要查明这张相片上的人口数量。
新京报:中国这么大,在你心里面,哪些地区的普查遇到的困难可能会最多?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还是西南、西北部的偏远地区?
冯乃林:其实各地情况不同,面临的普查难点也不同。大城市的难点主要是查准流动人口难,普查员也会面临入户难。而在偏远地区,主要还是普查经费紧张,交通不便等。
新京报:这次人口普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安排超过80亿左右的预算资金,请问这80亿元,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冯乃林:这次人口普查全国将借调和招聘600多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参与普查工作。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处于人口普查工作的第一线。经费主要用于“两员”补贴、“两员”培训、普查宣传、印制普查表、配置普查员用品等。
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一般会给“两员”配备书写笔、垫板、手电筒、入户用鞋套、背包等。不少地方为普查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新京报:是不是人口越多的地方,普查起来会越难,普查支出的费用就会越高?
冯乃林:基本上是这样。但也要看到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密度较低、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为查准几个人,普查员往往要跋山涉水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普查需要支出的单位人工成本和交通成本也很高。
名人有没有“特权”?
人口普查名人没有特殊待遇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表示,第六次人口普查存在着不少新的挑战,包括流动人口多和人户分离。面对这一情况,此次普查将采取在居住地登记原则,即“见人登记”,无论户口是否在当地。
新京报:实行“见人登记”的原则,比如来北京短期旅游的人,是不是也需要登记?流浪乞讨人员如何保证登记普查呢?
冯乃林:确实属于短期外出旅游的人,一般是在他们的通常居住地登记,不在普查时旅游的停留地登记。比如说,普查员对在酒店中长期包房的客人要进行登记,但不会对其他大量的短期游客登记。
对居无定所人员,也会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登记。
新京报:如果普查的这段时间,住户家里一直没有人怎么办?比如出国了,要半年后才能回来。
冯乃林:如果确实全家外出,可以参考户籍信息进行登记。
新京报:那对一些名人、演员,甚至是政府高官,在普查中有没有特殊的待遇?
冯乃林:人口普查是没有特殊待遇的。
新京报:面对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现象,如何避免统计信息的重复呢?
冯乃林:当前流动人口多、人户分离普遍,为了保证查准总人口,普查按现住地进行登记。
但是,最后我们会通过对普查表中填写的每个人普查时居住地点、户口登记地和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等项目进行汇总,这样可以剔除重复。
新京报:这次也会将境外人员纳入普查,工作上有哪些不同?
冯乃林:将居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纳入人口普查,是各国人口普查的通行做法,也是联合国的建议。中国前五次人口普查,都只调查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境内常住的人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明确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也作为普查对象。
各地对负责境外人员登记的普查人员,进行包括外语在内的专门培训,还有比如风俗习惯、个人禁忌等。登记方式上,除了入户登记外,一些地方也在尝试根据境外普查对象的意愿,采取普查员登门送表、普查对象自行填报后普查员回收等其他非入户登记方式。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