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民众“井喷”式爱心捐款,显示出蕴藏在民间巨大的慈善力量。两年多过去,当捐款几近成为中国公众常态化的行为之后,怀抱爱心的公众面对已近2000家的基金会,不禁产生诸多疑问:钱应该捐给哪个基金会?钱捐到什么项目去了?有没有真正帮了我想帮的人?本期嘉宾就这些话题给了公众一个很好的回答。
希望公众有“震撼的透明平台”
主持人:基金会中心网的启动是中国公益事业进程中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举措,但很多公众还不够了解,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徐永光:2009年,我们非公募基金会一些人到美国访问,在美国基金会中心时大家感到非常震撼,这个震撼来自于美国公益事业的透明程度。美国有9万多家基金会,在基金会中心,这9万多家基金会的信息全部都有,而且这个信息公开到什么程度呢?我说要看一下去年美国基金会给中国的捐款,他们在美国基金会中心网上一点击“美国对中国的捐款”,从2003年到2009年,所有美国基金会给中国的捐款信息全部都有,谁捐的、捐给谁、捐多少钱,清清楚楚全部都有。它的信息这么透明,我们看后马上就表态:回去也要做。美国当时是9万多家基金会,中国才有1800家左右的基金会,做一个信息披露的平台,按说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回来以后,有35家基金会联合发起了中国基金会中心网。我们希望中国的公众也可以拥有这样“让人震撼的信息透明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我们中国基金会的情况,了解他们都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了解到自己的钱花到哪去了?也通过这个平台帮助自己选择今后把钱捐给谁。
基金会不披露信息不合理
主持人:基金会中心网对于公众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常积极的,可以帮公众选择“把钱给谁”,那对于基金会呢?为什么愿意把全部信息都给披露出去?
徐永光:这取决于基金会如何看待未来的发展。希望发展的基金会,会理解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信息披露,获得更多的公众支持,这类基金会很愿意并乐于宣传、披露自己的信息,让公众了解自己。当然目前有不愿意披露信息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作为基金会,是一个公共机构,你的钱来自于公众捐款,你应该也有必要给公众一个交代,将你的信息进行公开公示,不愿意披露信息的道理在哪里?我想不出。要么你想暗箱操作。总而言之,不愿意披露信息不合理。
贾西津: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信息披露有很大程度上是强制性的,像美国的基金会中心,其实它很重要的一个信息来源是国税局的税务表格,表格里面包括它资助了谁,人员工资是多少,都在里面。
徐永光:在美国等国家,政府对基金会、所有非营利组织的监管都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到你不可想象,据说每年给税务局提交的表格要花400个小时来填写。中国政府实际上在这方面也有要求,民政部在2006年就颁发了《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要求很严,但是实际上披露的情况很差。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