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水位21.62米,洞庭湖正值枯水期。在这个时候看水,更能看出真面目。
10月21日至2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乘船再下洞庭。
两天时间内,张春贤一行从城陵矶河段入东洞庭南下,经鲇鱼口进草尾航道,西到汉寿岩汪湖,船行10多个小时、近200公里,几乎走遍了整个洞庭湖。
"为了保持绿水青山,为了湖南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责任做好当前的事,打好今后的基础。"一路上,张春贤仔细察看洞庭湖治理成效巩固情况,与湖区干部群众共同研商洞庭湖的长远治理与保护。
省领导杨泰波、蔡力峰、阳宝华参加调研。
又见江豚
船行洞庭,虽然低水位让两岸的滩涂显露了出来,但湖水依然清澈美丽。
张春贤一行不时走上甲板,仔细察看湖面水质及沿岸环境。船舱也临时布置成了会议室,从途径水域的污染物削减、水质监测,到湿地保护和生物种类、湖区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沿岸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张春贤一一询问并记下要点。
草尾河是洞庭湖水域内较为狭窄的河段,原先这里两岸分布着很多小造纸厂。当地群众介绍,以前行船经过这里,老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湖水是黑色的,还漂浮着一层泡沫。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进入草尾河,看到的是碧水青滩,呼吸的是新鲜空气。
今年1-9月,环保部门对洞庭湖10个断面的检测结果表明,即便在枯水期,洞庭湖水质也达到了三类水质标准,部分水域甚至可以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一路南行,湖面明澈、芦苇青青,蓝天、碧水、绿洲、飞鸟……一一从眼前掠过。船经淞澧洪道时,甲板上突然发出一声高喊:"快看江豚!"应声望去,几只江豚不时跃出水面泛起阵阵清波。
2007年4月乘船考察洞庭湖时,张春贤一行曾欣喜地看到了在湖面跳跃嬉戏的江豚。此行又见江豚,船上一片欢呼。
江豚,这种对水质要求极高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之前在洞庭湖上“消失”已近20年。今年初,通过有关部门的水下声纳探测,洞庭湖区已发现132头江豚,生活在湖区湿地上的麋鹿也已形成新的野生种群。目前,洞庭湖区共有鱼类114种、鸟类315种,其中受国家一级保护的就有12种。10万多只候鸟被吸引到洞庭湖来过冬。
作为洞庭湖治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三年前的那场“治污风暴”,带来的不仅仅是洞庭湖水质的改变和生态的恢复,更带来了各级干部发展理念的转变、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洞庭湖区产业的提升和结构的改善,走出了一条洞庭湖治理的新路子。
通过关停整治和改造提升,岳阳市造纸企业年减排废水近4500万吨,年造纸生产能力增加5万吨,年上缴税费增长5倍达到近4亿元;常德市造纸企业COD年排放总量减少4万吨,排污总量减少70.5%,产能由整治前的56.4万吨扩大到79.8万吨;益阳市造纸企业减少90家,造纸总产能增加近60万吨,废水排放总量和化学耗氧量分别削减6000万吨、2万吨。
湖区三市的负责人介绍,现在,各级干部的认识提高了,环保不达标企业根本不可能进入。同时,湖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考察途中,遇到不少当地干部群众,说起湖区这几年的变化,大家都露出了由衷的笑脸。张春贤感慨地说:"洞庭湖治理的成效写在老百姓脸上,写在基层干部脸上,要感谢他们用这种方式给予我们鼓励。"
三下洞庭
三年来,这已是张春贤第三次乘船考察洞庭湖。从污染治理、渔民解困到湖区可持续发展,事事关乎民生和湖南的未来。
作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区丰富的水资源、每年近100万吨的芦苇、大片的速生杨,也催生了造纸企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洞庭湖区还只有40多家造纸企业,仅仅几年时间就冒出190多家,与造纸产业迅速扩张如影随形的是触目惊心的湖水污染。对于这一历史积累造成的区域性、流域性环境问题,曾经多次整治,但效果并不明显。
洞庭湖已不堪重负!
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张春贤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再现三湘大地满目葱茏、碧水蓝天的秀丽景观。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2006年8月,省环保局组织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环保部门进行了全面现场调查,并着手制定整治方案。
针对洞庭湖区造纸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张春贤此前曾明确要求,洞庭湖周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严重排污的造纸企业,要实施严格的关停措施,切实解决水污染问题。并反复强调,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守住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的底线。
洞庭湖污染治理再次进入湖南决策者的视野。
整治行动开始前,张春贤与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市委书记分别谈话,统一认识。洞庭湖污染治理不再仅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情。
2006年12月初,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行动。一场史无前例的环保治污风暴在洞庭湖刮起,仅用3个月时间,关停了沿岸234家排污不达标的小造纸厂。
2007年4月,为检查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情况,张春贤乘船从长沙出发,经湘阴、岳阳入南县茅草街,考察洞庭湖。经过治理后的洞庭湖,水质已经由原来的劣五类上升到三类,达到饮用水源标准,一度濒临绝迹的江豚又开始在清澈的湖水中繁衍生息。
就在这次检查中,张春贤提出“四个动真格”: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动真格,在治理污染企业上动真格,在不等不靠上动真格,在防止污染企业的反弹上动真格。再次表明了湖南决策层壮士断腕的治污勇气和决心。
事后,瑞士联邦环境署副署长高兹作出这样的评价:湖南这次关停洞庭湖造纸污染企业,不仅对湖南,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11月,张春贤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再次乘船深入洞庭湖,走进水上人家。在解决渔民上岸定居、解困问题的同时,再次提出要统筹考虑洞庭湖防洪、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洞庭湖已进入综合治理保护阶段。
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
“我们要站在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继续大力推进洞庭湖治理与保护工作。”考察中,张春贤抓住午休和晚上的时间,多次召集省直部门和湖区三市有关负责人听取情况介绍,研究洞庭湖治理与保护。
张春贤说,近年来洞庭湖治理的实践和成效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站在高起点上谋划湖南的长远发展,决不能急功近利。二是涉及长远发展的问题,即便遇到再大困难,也要动真格。实践证明,如果不动真格,洞庭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治理成效。三是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解决生态环保等重大问题上,必须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洞庭湖的治理成效,正是得益于上上下下、各个部门的闻风而动、紧密合作,全社会形成了合力。四是解决重大问题要有科学发展的思路,制订科学的方案,并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五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是对人民群众负责,所有工作的落脚点都必须惠及民生。无论是洞庭湖治理,还是渔民解困,正是抱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才能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历史欠账,使得一系列问题最终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我们一定要为湖南的青山绿水,为湖南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张春贤指出,当前必须乘势而上,巩固好洞庭湖治理成果,确保造纸企业污染不反弹,尤其不能再上污染环境和超越洞庭湖生态承载能力的项目和产业;要采取措施加强湖区湿地保护,开展好保持和扩大水面、减少沙洲和培育生物链等工作;要超前研判江湖关系变化等可能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要坚定不移地加大洞庭湖、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把这项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通过3-5年的努力,较好地解决湘江流域历史污染严重区域的治理、沿江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现有污染企业整治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确保取得明显效果。
张春贤强调,要继续抓好洞庭湖专业捕捞渔民解困第一阶段上岸定居和第二阶段扩面等工作,惠及湖区4.9万多渔民。当前,还要特别重视湖区低水位情况下饮水困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