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怎样才能摆脱战略被动

时间:2015-02-25 11:47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郑剑研究员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专文《只有大胆占领道义制高点才能摆脱长期性战略被动——给中国国民党的一点建言》,作者认为:“国民党不只在今天的台湾,它的历史就是一段失败多于成功的历史、从被动到被动的历史。”“而导致这一结果的首要原因,就是国民党经常不能、不敢甚至不愿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提出并推行其政治主张,引领自己的党员群众同心戮力、发挥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文章内容如下:

  国民党的历史宿命

  2014年11月29日,中国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再尝败绩,延续了马英九大位任内不断走下坡路的历史性轨迹。尽管事前没有人相信国民党会赢,但这次失败之惨重程度,还是超乎预料,应当称作“溃败”。岛内评论认为,这次失败是“国民党1949年撤退到台湾以来最惨的一次”、“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式大败”(指民进党以少胜多)、“溃不成军”。马英九和国民党此次挫败,具体原因颇多,相关高见充栋,本文不拟讨论。笔者这段时间以来在对国民党的历史与现实的观察中,有颇多感悟。1923年10月15日,孙中山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上演说时郑重指出:“本党自成立以来,成功的次数少,失败的次数多。”(《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P.526)笔者认为,最迟自1928年争取张学良势力“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即开始显露出走下坡路的历史性态势,一直未能有效遏制。直到孙中山的论断发表91年后的今天,这一态势在台湾仍在继续。而导致这一结果的首要原因,就是国民党经常不能、不敢甚至不愿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提出并推行其政治主张,引领自己的党员群众同心戮力、发挥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

  中国国民党始自1894年的兴中会,历经中国同盟会(1905年)、国民党(1912年)、中华革命党(1914年)时代,到1919年10月10日,由孙中山改组定为现名延续至今。其间,从辛亥革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第一次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到亡命台湾、政党轮替等大时代,其政治主张从引领全中国潮流,沦落到被多数民众唾弃,三民主义被共产主义取而代之;统治地域从基本覆盖全中国,缩水到弹丸之地台湾一隅,2000年至2008年还一度丢失岛内政权沦为在野党;组织规模从中国第一大党,蜕变成台湾地方政党,凝聚力涣散、战斗力陡降;国际地位从亚洲第一政党,滑降至无足轻重的蕞尔团体,世界影响更不足挂齿。在此期间,虽有过抗日战争时期的辉煌,但该党最腐败的面目,恰恰是那个时代在民众心目中定型的。不然,就无法解释抗击了日本侵略者8年、以世界最强大的美援为后盾的中国国民党和国民党军,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面前如此不堪一击,短短三年就丢掉整个大陆;而中国共产党则仅用两个月,便把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打回三八线,又用两年零七个月时间将敌人牢牢钉在那里直到今天。

  到台湾后,国民党曾领导创造了“台湾奇迹”,经济飞跃发展,但也就昙花一现,大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把这个“奇迹”送入历史。如今的台湾已经从“亚洲四小龙”的“领头羊”变成“吊车尾”。问题来了:国民党从高峰急转直下,一直沦落到今天连一个岛子几乎不保,这是偶然的吗?是毛泽东比蒋介石谋略更为高明?共产党比国民党更加走运?民进党比国民党更会选举?失败有偶然性,胜利同样有偶然性,但至少不断地失败、不断地胜利就有必然性了,任何历史现象都是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的反映。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