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生命禁区”主动请缨担任艾滋病科护士长,15年前,壮族女护士杜丽群选择了一场极具挑战的“爱的冒险”——这场冒险,不仅打破了医患壁垒,也让民族大爱温暖了更多同胞的心——(10月9日,光明网)
在如今医疗水平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仍然有着大量的疾病无法得到彻底的治愈,艾滋病,这个有着“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称号的疾病因其传染性和不可治愈性尤其令人生畏。抗艾事业中,生命卫士杜丽群的事迹让人震撼,这位从事护理工作近20年的老党员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成立时主动请缨担任护士长,毅然投身防艾前线,这一干就是15年。
15年里,杜丽群带领护理团队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一万多人次,患者服药依从性达95%以上,死亡率低于4%,往日“遮遮掩掩”的艾滋病科成了医院品牌科室、全市重点学科,成为广西艾滋病防治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这是高水平现代医学的成果,这也是杜丽群同志和她的团队所具备的精湛医疗服务技术的充分体现。
工作中,杜丽群还特别注重与患者交心,杜丽群同志用耐心和爱心劝说情绪失控的吸毒染病男子阿强的事迹至今仍在医院广为流传。护理艾滋病人,她不仅针对身体治疗,还引导其情绪,让病患打开心结,这使得艾滋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穿越时空,震古烁今,久久地流传于世间,至今仍熠熠闪耀着人文的光辉,面对艾滋病患者,除去基本的治疗,杜丽群更多的是去帮助和去安慰,她用爱心和行动温暖着艾滋病患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白求恩奖章”“南丁格尔奖章”“最美医生”等诸多殊荣是对杜丽群同志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同时这也是对杜丽群同志医者大爱的高度褒奖。
杜丽群同志的优秀事迹如一场甘霖洒向“久旱”的医疗环境中,为医者,不只需要出色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耐心、包容、关怀的大爱。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这说明了语言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关怀等积极的语言不仅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安全,更能让病患树立起战胜病魔的勇气。人,是生物的,也是社会的,病人不只是器官与系统的简单相加。患者不仅希望通过医护的治疗缓解症状,他们更希望在医务人员的理解与帮助下解除心理障碍。
当前医疗环境算不上好,医患壁垒寒冷而坚硬,一方面我国医护人员短缺,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病患人数多,医疗工作任务繁重,同时病患又希望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由此而来的医患矛盾便不断激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领域均取得巨大发展,如今净化医疗环境、改善医患关系的伟大变革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大医精诚”要求我们的医务人员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医者多一分体谅,多一分关爱,医患之间的壁垒便能“矮一分”“薄一些”。我们期待着医疗系统中能有更多的“杜丽群”出现,如此,医患壁垒的打破将并不遥远。(中国台湾网网友:翁顺超)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