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蔡英文当局在过去李登辉、陈水扁时代推动“南向政策”的基础上,推动所谓的“新南向政策”,表面上看是标新立异、有所进步;其实是老调重弹,了无新意,“换汤不换药”。蔡当局推动“新南向政策”是试图在坚拒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追求“渐进型台独”的情况下,以东南亚市场取代中国大陆市场,以摆脱台湾对中国大陆市场依赖。从现实情况来看,蔡当局推动“新南向政策阻力种种,困难重重。
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在“5.20”就职演说中指出:“推动新南向政策,提升对外经济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指大陆市场)的现象”。接着,蔡当局成立“新南向政策办公室”,并设立“东协及南亚研究智库”,而且通过“新南向政策纲领”,以促进台湾与东盟、南亚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科技、文化等各层面的连接,希望能够共享资源、人才市场,创造互利共赢的新合作模式。
有些蔡当局派出官员前往东南亚国家开展沟通交流活动遭受挫折。2016年8月2日,台湾前云林县长、民进党“立委”苏治芬前往越南慰问遭受越南当地政府杯葛的台塑集团河静大炼钢厂时,在河内机场被越南政府扣押了9个小时,要不是台湾驻越南代表处“紧急救援”,很可能遭遇“牢狱之灾”。3月26日,台北市长柯文哲启程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印度新德里等进行“城市外交”,宣传8月在台北市登场的世界大学运动会,27日上午原定要拜会马来西亚吉隆坡市长却踢到铁板,遭到对方临时取消全面行程的回应,吃了“闭门羹”。去年5月,前台湾地区领导人吕秀莲原本要到泰国参加一场峰会,被泰国“暂缓核发签证”。3月27日,应泰国台商邀请前往访问,再度被泰国拒发签证,气得酸溜溜道,“泰国也不是一个多了不起的国家。”还要求台湾当局要对泰国“硬起来”。
不少台商前往东南亚国家投资设厂受到重罚。不少台商听信台湾当局“南进政策”的说帖,响应台湾当局号召,前往东南亚国家考察评估、投资设厂,指望开辟新天地,谋求更大发展,但却受到重罚。例如:台塑河静钢厂是越南最大的投资项目,经过近10年的规划、兴建,终于在去年7月要生产营运了,但就在点火前夕,河静钢厂先是被越南政府查税,要求补交7000万美元的税款;接下来,越南政府又以该厂排放污水不当,导致鱼群大量死亡一事为借口,勒令其缴纳高达5亿美元的罚款。为了让钢厂早点点火,台塑最终只得“花钱买平安”。另外,台湾“中钢”在印度投资设厂也受到印度违背承诺、擅提税收的对待,印度政府推翻设厂前的协议,擅自将热轧原料关税从5%上调至10%,而日本、韩国等竞争对手的税率只要1%。
许多台湾民众愿意到大陆发展,不愿意到东南亚国家去发展。由于两岸同文同种、交流方便,大陆基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秉持对台“让利”的原则,持续向台湾同胞特别是大陆的台胞释放善意,关心照顾。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示,“要持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这为台湾同胞前往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给予了希望,提振了信心,增添了动力。台湾远见民调中心发布的“远见研究调查”最新一季民调显示,在20至29岁的台湾年轻人,59.9%的受访者想去大陆工作求学或投资;在涵盖各年龄层的民调结果中,共有51.5%的受访者表达了这样的意愿,远远高于想去东南亚国家发展的比例。蔡当局推动“新南向政策”,鼓励年轻人学习东南亚语言,不过据台湾金车文教基金会去年9月民调显示,台湾学生中仅有2.4%认为需加强学习东南亚语言。显然,台湾许多民众对去东南亚国家发展不太感兴趣,看好并愿意到大陆发展,不看好并不愿意到东南亚国家发展,蔡当局推动“新南向政策”还会受到主流民意的认同和支持吗?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蔡当局应当从推动“新南向政策”遇到种种阻力,遭受重重困难的实践得到启示:只有早日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客观事实,尽早实现跟大陆的良性互动,与大陆共商两岸交流合作事宜,才能使台湾更好利用大陆市场,也才有在推行“新南向政策”中排除困难、消弭阻力,取得预期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大陆与东南亚的两个市场。(中国台湾网网友:张良骅)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