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网友快言

“绣花”功夫下得深,何愁百姓不“比心”

2017年03月14日 20:2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绣花”扶贫,旨在精准,一针一线皆落在实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全中国的“头等大事”,唯有精准施策、过细工作、明确靶向,彻底斩除“穷”根,方可圆“小康梦”,实现“中国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强的获得感。

  百姓获得感源自于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扶贫,最重要的就是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留下一个贫困地区、不放弃一个贫困群众。2016年,全国投入超过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脱贫开发,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修建乡村道路......这一系列措施尽显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意志。其实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很好,发展潜力很大,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经济相对滞后。现在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扶助,贫困地区发展速度就一发不可收拾。房子修好了、道路畅通了、腰包鼓起来了、日子过红火了,不就是美好生活最美的诠释吗!试想一下,老百姓生活在一个舒适漂亮环境里,是不是比生活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健康,更有幸福感呢?

  百姓获得感源自于精神充实的满足感。脱贫,不仅脱在物质层面,更在于精神层面。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对贫困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实在的“获得感”。但是如何脱贫,大多数困难群众还有“惰性”,“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心只盼着上面来“救济”,却不思考怎样“自给自足”。脱贫,不仅是基层干部的要紧事,更是老百姓自己的大事。“绣花”扶贫,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根除贫困群众思想上的“劣根”,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找到适合自己的扶贫路子和项目,兴起一股自我革新、自我脱贫的清流。人,一旦有了目标,就能激发奋斗进取的热情,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摘掉贫困的帽子,老百姓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自信,从而赢得出彩人生,实现自我需求、自我脱贫的目标。

  百姓获得感源自于民族强大的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多年的努力奋斗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脱贫道路,这个成就引世人瞩目,这个奇迹让国人民族自豪感直线飙升。精准脱贫,不是嘴嘴说说,而是真正要发挥“绣花”精神,把每一份力都用在贫困地区上,把每一分钱都花在贫困老百姓身上,唯有这样,脱贫才有保障。每个中国人内心都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只有祖国强盛了,小家才会安康。只有一个个小家脱贫致富了,祖国才会有伟大复兴的资本。诚然,在扶贫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越往后,压力越大,责任越重。但我们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魄,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有久久为功弛而不息的韧劲,有着无数为国捐躯的中华儿女,脱贫攻坚之战一定会赢得很漂亮。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扶贫征途中,我愿为你添砖增瓦。

  精准扶贫是法宝,“绣花”功夫不可少。众人汇聚正能量,小康路上不掉队。脱贫成果看得见,百姓人人都称赞。幸福生活在招手,美好日子有盼头。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中国台湾网网友:顾时桦)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