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老的智慧口耳相传,在孩提时代就耳熟能详的歌谣,这一刻已经从泛黄的历史步入现代国际。11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跨越千年智慧,彰显农耕文明
远在春秋时代,就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定制的二十四节气不仅能客观反映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而且成为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而富有诗意的先祖又将其凝练成意境悠远的名称,区区二十八字的歌谣便简练地道出寒来暑往、四季交替的自然智慧。
而今,散发着千年智慧的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周而复始的春秋轮回中指引着农耕发展,也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它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当之无愧。
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悠久文明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对内最直接的便是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充分肯定,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的实力,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认为,“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敬畏。”的确如此,我国正在向文化强国迈进,申遗成功必将激发年轻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使中华民族由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所有的世界遗产,都是“人类献给未来的礼物”。对外来看,申遗成功必将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竞争中,文化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遗申遗有利于让世界看到更为丰富的中国文化色彩,看到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散发着古老智慧、生机勃勃的东方大国形象。这一壮举必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保遗之路,任重道远
文化遗产的申遗,其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对文化、自然和文化景观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从而传承人类文化的记忆。在申遗的路上,每一项的申请成功,都是对其价值的认定,是对文化传承和复兴努力的肯定,这有利于要留存和保护遗产的文化价值,传承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明。
文明是人类的文明,当铭记在史册上的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在更为广阔的平台发挥着它深邃的魅力时,其价值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值得被世界铭记的文化遗产不胜枚举。然而我国目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尚不乐观。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韩国,其“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引发热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韩国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我国保护文化遗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近年来,我国也加快了保遗申遗的步伐,二十四节气的成功,为申遗之路增添了助力和自信。在未来的路上,相信我们保遗工作能够肩负起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的重任,让更多的中国文化被世界所铭记,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得更远、更顺畅。(中国台湾网网友:施梦扬)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