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网友快言

租赁“校园卡”不宜成为一门生意

2016年07月20日 15:26:43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时值暑期,租赁“校园卡”业务作为一个商机北京部分高校校园中悄然繁荣起来。为了学习、就餐便利的“考研党”成为了“校园卡”求租的主要群体。出租方则多为在读学生,采取单线交易的方式进行租赁。虽然有的高校“校园卡”租金高达1500元每月,但在暑期“校园卡”租赁旺季仍出现了“一卡难求”的现象。面对如此繁荣的“校园卡”租赁市场,不少学生开始担心由此所带来的安全隐患。(7月18日《北京青年报》)

  图书馆借书、校医院看病、食堂就餐、澡堂洗澡等等,“校园卡”的功用可真不小,应是高校学生随身携带之物。然而,不知何时起,租赁“校园卡”却在部分高校悄然兴起。学生扮演出租方,考研党作为承租的主力军,以单线交易的方式进行租赁,形成一种供需关系,俨然成为一门生意。但这种供不应求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暗藏着不少的风险隐患。

  “校园卡”租赁业务充分借助网络环境,在各大平台上进行交互。价钱从每月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有的高校“校园卡”租金竟然高达1500元每月。即便如此,这门生意依旧如火如荼,甚至出现“一卡难求”的火爆现象。对此,从供需关系而言,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过,缘于承租方是活跃在校园里,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又不免让人隐忧。

  “校园卡”对于租卡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出租给校外人员可能招致不小的麻烦。如果承租人进入图书馆和教学楼等地时,遇到工作人员查验,卡就极有可能被没收,由此还可能被学校通报批评。再如,承租人借阅图书馆的书籍而没有归还,自己必然要承担损失。而更为关键的是,根本无法确保承租人对于“校园卡”的使用范围和活动范围,可能出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毕竟除了考研学生之外,学校周边工作的社会人员也能租到“校园卡”。每一年假期,都有高校出现财物失窃的情况,而这种租赁业务,无形之中助长了这种风险。

  不仅可能给租卡人造成麻烦,承租人也同样无法规避一些风险。此前有媒体报道,北京大学有黄牛党利用校园卡揽客牟利,而他们手里的“校园卡”大部分都是仿制的,只有少量真卡。“校园卡”租赁业务这般繁荣,承租人担心自己租到假卡而上当受骗,也在情理之中。而事实上,确有承租人遭遇过类似的经历。如果用卡过程中,高校的工作人员进行查验并没收“校园卡”,岂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小额租费倒也罢了,上千元的租赁费用可就难以接受了。

  租卡行为是受利益驱动,“是绝对不被允许的”。某高校负责人的回应可谓铿锵有力,在落实上却是捉襟见肘,难于根治。现实中,这种问题往往停留在“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的尴尬境地。只是,再严厉的惩罚恐怕也难以抵挡暴利的驱使。更何况,即便“校园卡”被查验,租卡人的一句“卡不慎丢失”就足以能为自己脱身。

  这也间接说明,至今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校园卡”管理问题上,高校虽明令禁止随意外借,但这种“明令”似乎并不影响租赁双方的交易。而发现问题,冻结“校园卡”,处分学生这种“一刀切式”的办法,实则是无奈之举,断然也不会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若想杜绝这种租赁行为“死灰复燃”,单纯处罚学生远远不够。避免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需要高校多方合力。宿管、辅导员、学校保安、图书管理员等要协同配合,防范风险于未然。而在“校园卡”的管理问题上,还需进行技术层面的创新升级,让“校园卡”仅限于学生本人使用。

  租赁“校园卡”不宜成为一门生意,在校园这个相对特殊的文化场所,弥漫金钱的味道并不正常。考研党如果真有需要,学校无妨“特殊对待”,灵活处理,充分利用“闲暇资源”也未尝不可。而社会人群如果出入高校各种场所,往往存在诸多无法预判的风险因素,或者说大大地增加了风险隐患,还是及时终结这门生意为妙。(中国台湾网网友:磊磊)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