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一种“自我约束法”。独身自处、无人监督时,少了外界的压力、没有他人的监督,这个时候,最见修为。没有比隐蔽处更易见的,没有比细节处更明显的。
对于党员干部,慎独是一种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举案三尺有纲纪,党纪国法并不会因为没人看见而不在场。时刻慎独慎微,才能防止绳从细处断,真正做到“诚于中”“形于外”。
东汉安帝时,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的提挈之恩,夜里怀金十斤馈赠,被杨震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愧而出”。
慎独如此,慎众亦然,这同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约束。
慎众,慎的是“从众”。群体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容易受群体的意识、情绪和选择影响。容易成为乌合之众。所以,当身处群体中时,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出淤泥而不染。
群体中容易迷失,坏生态下容易堕落,是因为“法不责众”产生了“责任分散效应”。一个落马贪官曾说,“发现身边有领导干部一边大肆收受贿赂,一边还照升不误时,自己慢慢地也就放松了思想防线”。贪官的“忏悔”虽有推责之嫌,却也提出了“慎众”的问题。他人的不良行为,就好像是打破了一扇窗。如果定力不强、修养不够,很容易让自己的防线也失守。
其实,慎独也好,慎众也罢,提出的都是一个“做好自己”的问题。在特殊的道德情境下,如果还能把握住自身,才算是真正接受住了拷问。就像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做到“吾心有主”,真正应该敬畏的,不是利益的算计、外在的压力、制度的约束或者他人的评价,而是道德的信仰、内心的律令,这是守德的最高境界。
无论是慎独还是慎众,说到底,都是一个修身、修心的过程。有了坚定的内心、坚强的自我,无论外界是嘈杂还是幽暗,就都能秉承道德原则,守住本心、
做好自己。“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对于党员干部,唯有保持理想、坚守信仰,才能在独处时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在众人中反躬自问、自反而缩,从“不能”“不敢”升级为“不想”,最终“从心所欲不逾矩”。两学一做,为我们提出了要求,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不断的完善自己,用三严三实要求自己,定能够守住本心,坚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中国台湾网网友:刘珊珊)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