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是父亲节,百度首页的背景自动更新为“父亲节”,提醒每一个上网的人这是一个需要“感恩父爱”的日子。打开朋友圈,也到处都在转发“表达父爱伟大”的文章,转发最多的文章主题就是“父爱如山”。我不知道,转发文章的人们到底有多少自己真正点开链接、认真把文章内容读完?到底有多少人其实是标题党,只是跟风而行,只是动一动手指转发出去而已,至于内容如何并不重要。
父亲节虽然已过,但父亲节所带来的销售热潮却并冷却,连中国之声央广直播间的广告插播都在卖“父爱如山”的礼品。大家对于“父爱如山”的说法已经习惯和默认,好像除了“如山”也找不到别的更好的词汇来形容父爱。山是无声的,父爱是深沉的,所以父爱如山吗?不管你看见或是看不见,山始终在那里,岿然不动,父爱亦是如此,不管你在意或是不在意,父爱始终不变,爱你如初。
说父爱“如山”应该属于一个很久远很固定的说法,我不知道当初是谁提出这样的说辞来“歌颂”父爱,可是“如山”的父爱真的伟大吗?“如山”似乎并不是什么褒义的说法。我们一般说什么“如山”?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我们把民族侵略者、阶级敌人比喻成“大山”,他们给予我们的只有欺凌、打击、伤害,是痛苦和伤痕,不是幸福和快乐。他们并不伟大,而是凶残、卑鄙、可恶。我们喜欢说:压力山大、刀山火海、万水千山;可见“如山”的并不美好,不是沉重的压力就是遥远的距离。
如果说父爱“如山”,那难道意味着父爱沉重如山,无法承受吗?还是父爱遥不可及?好的父爱并不“如山”,应该“如水”,因为:上善若水、细水长流。好的父爱不应该给予我们难以负担的压力,好的复父亲不应该与我们之间有着“万水千山”的距离,时间有限,我们应该活在当下而不是寄情将来会怎样。如果我们现在的父子、父女关系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样,只是礼貌的关心、礼节的问候,却希望将来的某一天会“天降奇缘”拉近彼此的距离,父慈子孝、天伦之乐,没有压力、没有距离地相处,怎么可能?那可是“如山”的父爱,“如山”的压力,“如山”的距离,不是靠一人、两人之力短时间完成,不然怎么会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的愚公移山,最后还是神仙助力才得以为之。
不要说,父爱“如山”,给父爱以空间,给父亲以自由,给自己以幸福。不管过去如何,我们是活在当代,两代人的关系需要我们:父亲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不要拘泥于所谓“传统”的父亲形象、也不要止步于所谓“代沟”不去沟通。看过很多“好父亲”的访谈,他们都坦诚,自己并不知道怎样去做一个好父亲,都是在慢慢“摸索”可是在尝试中、一点点学习中成为了一名“好父亲”。很多好的父亲都表示,不愿意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威严,不想做高高在上的家长更愿意做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朋友。因为他们也曾是孩子,也承受过“如山”的父爱,太高大了就不会真正“接地气”,父亲和儿女之间总是隔着一道很深的“代沟”。他们并没有因为父爱“如山”而特别快乐,更多的是面对父亲的“尴尬”,爱在心口难开,不是不爱父亲也不是不知道父亲爱子女但却不知道怎样表达爱怎样接受爱。“如山”的父爱并不会让父亲与子女彼此自在和融洽,它更像一条屏障把彼此隔在对面,想要走近却难以走近。
其实,说父爱“如山”并不是在父爱戴上光环,而是在给父爱拷上了枷锁,太沉重也太笨重,限制了父亲对我们爱的方式,也局限了我们对父爱的感知。不要说父爱“如山”,好的父爱并不“如山”,它可能如光,足够温暖,也可能如土,足够自然。不一样的时代,有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家庭又不一样的父亲;不一样的父亲,有不一样的父爱。父爱,从来没有定义也不该有定论。我们作为子女,也都是初来人世,并不知道怎样去做儿女,也是在边学边做,努力成长,也会犯错。所以,不要苛求父爱完美,父亲们也是曾是孩子,他们慢慢学习学习做父亲的,他们也会犯错,那才是最真最美的父爱。如果我们说父爱“如山”的初衷是为了赞美父爱的伟大,那就更不应该再说父爱“如山”,我们没有权利给父亲们树那么大的丰碑。(中国台湾网网友:杨苗)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